

從 2021 年的 513、517 停電事故到今年的 303 大停電,社會持續關注台灣的供電與電網議題,除此之外,台灣身為半導體大國,如何讓外資、科技大廠能安心落地台灣,供電穩定將是未來重點。
針對近期的 3 月 3 日全台大跳電的情況,因興達電廠開關場事故,導致南部地區電力供需失衡,龍崎超高壓變電所跳脫,而龍崎超高壓變電所更是南北融通樞紐,最終造成大林、南火、興達、核三、麥寮、嘉惠跟豐德電廠跳脫,瞬間減少的 1,050 萬瓩供電能力導致全台電力系統均受衝擊,引發南部停電,中北部地區低頻卸載,共 549 萬戶停電,最長 12 小時才復電。
根據當天台電官網供電曲線圖,可以明顯看到電力供給出現嚴重「斷軌」。當時全台科學園區及科技廠商也部分收到影響,尤其南科狀況最為明顯,壓降情況波及部分廠商,雖然台電已盡速處理,讓高雄園區廠商於中午 12 時左右恢復正常供電,但也引起社會關注電網穩定跟供電議題。
近年來台商回流、半導體產業擴產計畫跟車輛電動化政策,以及全球疫情後經濟復甦,預估 2025 年用電需求已經從 2,575 億度增加到 3,175 億度,經濟部能源局指出,預估 2021 年到 2027 年,每年用電需求以 2.5% 速度增加。
為了確保供電穩定,近年也增加許多燃氣機組計畫。包括預計今年將完成的大潭 8 號燃氣機組與明年的 9 號燃氣機組、興達 1~3 號燃氣機組、台中 1~2 號燃氣機組,目前規劃中的燃氣機組,還包括協和 1-2 期、森霸 2 期、IPP 新增採購,以及通宵 2 期和小型機組。
根據電力資源報告,預計 2021~2027 年之間增加 1,577 萬瓩新增裝置容量,扣除既有燃氣機組跟屆齡除役規劃,預估未來 6 年間燃氣機組約淨增加 1,450 萬瓩。在綠能方面,涵蓋陸域風電跟離岸風電,合計 2025 年風力發電累計共將達 6.9 GW,年發電量預計可達 241 億度,目前也規劃離岸風電 2026~2035 年新增 15GW。太陽能除了以 2025 年 20GW 為目標外,2026 年起以每年增設 1GW 為規劃目標。
經濟部能源局指出,未來用電預測也將採滾動檢討機制,新案預計今年 5~6 月完成並上網公布。
不過在此次 303 大停電之後,社會也關注到台灣的電網之脆弱,除了要確保電源供應量,供電量可以滿足逐年提高的用電量,也得確保電力可以「安心、順利」抵達用電端,避免一點出問題、大範圍電力運作跳脫。
除了供電,輸電線路也不能忽略
全台有超過 30 座超高壓變電所,而桃園龍潭、南投中寮及台南龍崎三座超高壓變電所可以說是貫穿南北的「電力動脈」,將所有電力輸送到 345kV 三大變電站,這次大停電事故,可以說是電網過於集中。
2021 年的 1212 停電與今年的 303 停電,都是由輸電線路造成的大型事故,目前府方也不斷討論「電網分散化」議題。
電網分散化主要就是就近將電力直接供應到需要用電之處,好比用電需求較高的科學園區。台電指出,將在科學園區就近建立變電所等設施,就近提升供電容量,也可以降低電力遠輸的損失,事故時也可以降低影響。
(Source:台電)
台電指出,提升電網分散性是台電後續具體提升電網韌性的優先做法,目前初步改善對策主要聚焦避免電廠出口線路過度集中於超高壓變電所,並規劃相關線路分散,如興建興達─南科的直接線路,可避免經過龍崎再轉供至南科,除增強區域供電能力,也可以分散龍崎集中供電的風險。
另外也計劃興建港風─中科的直接線路,部分中部地區電源可避免經過中港再轉供至中科,強化中部科學園區區域供電能力。
根據近年的科學園區變電所擴建計畫,為強化供電品質,台電指出,包括在新竹科學園區新建寶山變電所、南科擴建南科變電所等,預估南科超高壓變電所擴建可在 2025 年,屆時供電能力會從原先的 150 萬瓩提高到 450 萬瓩,寶山變電所則預計在 2034 年完工,但供電能力涉及廠商需求,還在與竹科管理區討論。
不過無論是新建變電所進行電網分散化,還是科學園區供電品質強化部分,建置變電所、輸配線路都需要時間,更牽涉到地方關係跟社會溝通,這些都是待面對的議題。
只是對於民眾或是企業來說,供電穩定還是維持日常生活與營運的基礎,從去年的 513、517、1212 到今年的 303 停電事故,一次又一次的大型停電事故頗讓民眾跟企業頭疼,為避免設備耗損也紛紛出招自保,緊急發電系統、UPS 不斷電系統詢問度增加,只能說若要提高民眾對電力系統的信心,還有一段路要走。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