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軍防衛作戰優勢三大重點,值得台灣借鑑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4 月 12 日 15:16 | 分類 國際觀察 , 軍事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烏軍防衛作戰優勢三大重點,值得台灣借鑑


烏俄戰爭至今進入第七週,烏軍目前以成功的守勢作戰,阻止俄軍開戰前的主要戰略目標,外媒分析指出,由於烏克蘭在火力、都市化和動員能力三方面運用得當,成為能夠阻擋俄軍攻勢的主要因素。

美國軍事媒體 Breaking Defence 認為,目前烏俄戰場發展局勢,對於中國或其他試圖征服更多領土的國家(或美國試圖再發動類似伊拉克侵略行動)來說,是非常值得警惕的案例,而對於守勢作戰的民主國家來說則相對振奮人心。

精準導引火力

在開戰前,烏克蘭的裝甲部隊無論是數量或是裝備先進程度,與俄軍相比皆處於絕對劣勢,但藉由北約援助的標槍、NLAW、鐵拳三型、自製 Sugna-P 等反裝甲火箭,以及刺針和星紋便攜式防空飛彈,烏軍得以抗衡俄軍絕對的裝甲和空中優勢。

雖然裝甲車輛能夠藉由更強的裝甲,或安裝類似以色列「戰利品」(Trophy)主動防護系統等方式,因應新型反裝甲飛彈的威脅,但烏克蘭戰場案例中,烏軍運用游擊戰術突襲後方補給車隊,讓前方裝甲部隊被迫停滯,遭逐一擊毀。

俄軍補給車隊缺乏防護,以至於烏軍除了反裝甲飛彈,透過商用無人機掛載簡易炸彈,或是偵測位置後呼叫砲兵攻擊,就可對補給車隊造成重大損害,因此無人機和便攜式精密導引武器,成為烏軍扭轉數量優勢的要素之一。

相較之下,中國若要進行跨海作戰,海上船艦損失將比裝甲車隊更嚴重,因為船艦面對守勢方精密導引飛彈,既無法像裝甲車輛一樣尋找掩蔽物,也無法如戰機以高 G 力飛行脫鎖,因此除了擁有反飛彈設備的主力艦艇外,其他登陸船艦的生存率相當堪憂。

都市化程度

烏克蘭由於地勢平坦,自古以來易攻難守,也是莫斯科確保戰略緩衝的必要區域,因此經常成為強權攻擊目標。

但由於戰爭型態改變,近年烏克蘭人口比起二戰納粹占領時期,雖然只多出約 500 萬人,不過 1960 年代烏克蘭只有三成人口居住在城市區域,到 2020 年已近七成,因此二戰以來的裝甲閃電戰術,在敵方人口集中在都市後變得難以施展。

雖然俄羅斯在 2008 年喬治亞戰爭,和 2014 年克里米亞危機中,都成功使用特種、裝甲和空降部隊搭配,快速進占要衝達成目標,但若是戰術失敗,就會像目前烏克蘭戰場一樣,每座城市內的地鐵、隧道、小巷和建築物,都成為進攻方的惡夢。

而台灣將近八成人口居住在都市區域,且土地更小,每平方英哩人數為 1,709 人,是烏克蘭的九倍(185 人),加上絕大部分人口居住在西部區域,因此解放軍登陸後,要面對的是比俄軍在烏克蘭還擁擠和複雜的城鎮戰環境。

動員能力

在通訊科技不發達的年代,烏克蘭大部分人口居住在鄉村地區,因此即使遇上侵略,動員訊息傳輸速度較慢,在人口土地裝備等軍事實力處於弱勢的狀況下,很難與大國抗衡。

但現今烏克蘭超過六成人口有智慧型手機,且戰爭期間確保網路暢通情況下,戰事消息在社群網路上快速傳播,使全烏克蘭人在最短時間內凝聚反抗意志,民間團體自發性發動物資分配、生產汽油彈、遊行抗議及加入國土防衛隊等行動,極大程度抵消俄軍閃電戰術的先手優勢。

在台灣近 98% 人口擁有智慧型手機的情況下,若網路在戰時能夠像烏克蘭一樣維持暢通,解放軍登陸後除面對正規和後備部隊外,民間團體自發行動可能也將造成相當大的行動阻礙。

結論

Breaking Defence 表示,雖然中國經濟和軍隊規模都比俄軍龐大,但烏克蘭戰場顯示,只要防衛策略運用得當,守方有很大機會能夠抵消數量劣勢,因此呼籲全球遭受威脅的民主國家,都應該盡可能參考烏克蘭的案例。

(首圖來源:Mvs.gov.ua, CC BY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