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限電封城,中華徵信:「脆弱供應鏈」來臨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4 月 26 日 12:00 | 分類 中國觀察 , 國際貿易 , 國際金融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中國限電封城,中華徵信:「脆弱供應鏈」來臨


上海(含蘇州、昆山及無錫)因疫情大封城後,最近市場有種形容全球供應的新名詞為「可靠供應鏈」,指中國 2018 年美中貿易戰後,全球供應鏈由集中投資中國轉向區域性投資,到去年中國發生限電事件及今年各地輪流封城,造成台商生產停頓及物流配送出貨困難,使中國不再是可靠供應鏈。

反觀美國為主市場,正大力促使重要科技產業到美國設廠製造,或美國指定的生產地區(如東協)生產,由於美國市場需求大國力雄厚,供應鏈多半在訂單壓力下配合,因此未來會產生以美國為主且可靠的新供應鏈。

CRIF 中華徵信所認為新型供應鏈,在俄烏戰爭催化下或許有形成機遇,不過要斷定中國會被孤立退出全球供應鏈恐怕還言之過早,台灣去年 10~12 月對中國投資金額為 14.4 億、4.91 億及 10.71 億美元,顯然沒有受中國限電影響。

同時今年台灣 3 月對中國投資仍有 3.77 億美元,為第一季最高月,且 1~3 月投資金額也有 8.45 億美元,較 2021 年同期 6.42 億美元還增加 2.03 億元。雖然統計是上海封城前,不過 3 月中旬深圳也曾封城,但沒有影響台灣對中國投資。

如果把時間拉長到三年,美中貿易戰最劇烈的 2019~2021 年,台灣核准對中國投資分別是 41.73 億、59.06 億及 58.63 億美元,是 10 年來對中國投資最低,這三年台灣對其他海外地區投資金額分別是 68.51 億、118.05 億及 125.99 億美元,呈逐年上升。

弔詭的是三年中台灣上市櫃公司認列中國投資收益卻高達 3,924 億元、5,006 億元及 6,194 億元,連續四年創新高,因此對中國投資金額減少並沒有影響上市櫃公司的中國獲利下降,反而呈現連續創新高,所謂「可靠供應鏈」並沒有真正浮現。

更進一步觀察 2019~2021 年台灣對投資中、美、東協件數及投資金額,可發現台灣對中國投資雖是 2009 年以來低檔區間,但合計近三年投資金額仍達 159.42 億美元,較東協及美國合計投資金額 152.11 億美元還高。顯示就單一地區投資看,中國仍居台灣對外投資首位。

台灣對東協六國投資最多是 2021 年,達 55.26 億美元,但 2020 及 2019 年只投資 22.17 億及 22.36 億美元,三年合計投資 99.79 億美元,只有中國投資 62.60%。

以美國來說,雖然 2020 年台積電投資美國亞歷桑那州 5 奈米先進晶圓廠,對美國投資來到 41.94 億美元高峰,2021 及 2019 年投資金額也只有 4.77 億及 5.61 億美元,三年合計投資金額為 52.32 億美元,更只有中國投資額 32.82%。就算把台積電要投資亞歷桑那州廠的 120 億美元全部算入 2020 年,三年投資金額也只有 130.38 億美元,仍低於中國投資。就目前數據看,所謂「可靠供應鏈」還缺乏更多數據佐證。

再從過去三年台灣對主要地區的出口成長來看,中國占台灣出口 2020 年創 43.9% 歷史新高,2021 年下滑到 42.3%,但仍遠勝東協 15.7%(2021 年成長 0.1%)、美國 14.7%(2021 年成長 0.1%)、歐洲 8.6%(2021 年成長 0.4%)及日本 6.5%(2021 年衰退 0.3%),也看不出中國有明顯供應鏈變動跡象。

中華徵信所認為,「可靠供應鏈」定義矛盾,因 2020 年美國爆發 COVID-19 疫情時,全美工廠多數停產,2020 年經濟成長率為 -3.4%,顯示美國在全球重大事件發生時,供應鏈同樣無法正常運作。再比較東協地區最具代表的新加坡 2020 年疫情衝擊下經濟成長率也為 -4.1%,同樣無法抵擋病毒侵襲。說明強國並不能保證供應鏈可在任何國際事件衝擊下保持運作,「可靠供應鏈」論述基礎薄弱。比較接近真實情況應稱為「強權供應鏈」,因國際霸權強國有權力催生想要的供應鏈形態。

(首圖來源:Created by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