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外星人回覆」:科學家準備將人類裸圖訊號發射到太空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5 月 15 日 12:00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期待外星人回覆」:科學家準備將人類裸圖訊號發射到太空


人類始終不放棄與外星人聯繫的機會,近期,太空研究人員將再次發送新的訊號到太空,而研究人員相信,一張有人類外觀的圖片勢必會引起外星人的注意。

哈囉,你好嗎?

美國太空總署(NASA)領導的國際科學家團隊,4月開發出新訊號聯繫方式,將在幾個月內發射到太空,給可能存在的外星生物。訊息內容含DNA圖像、簡單的世界地圖、地心引力圖表、一些代數和一些數學運算圖示、地球在銀河系的精確位置,以及一張看起來很開心向外星人招手的一男一女裸體畫素圖。

NASA不是首次向太空發射人類裸圖,1970年代時,先鋒號(Pioneer)就傳送過這張照片到太空,只不過這次圖片更清晰。

宛如銀河系的燈塔

此次向外太空傳訊的計畫名叫「銀河系燈塔」(A Beacon in the Galaxy,BITG),傳訊方法與研究內容發表在科學論文資料庫Arxiv。有11位世界各地研究機構研究人員參與,專門推動探測外太空計畫的NASA加州分部噴氣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也共襄盛舉。

採用二進制碼

銀河系燈塔採用二進制碼(binary code)編碼訊息,研究人員表示,這種訊號對外星智慧(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來說最容易判讀。研究內容寫道:「二進制碼是與外星智慧溝通的最佳方式,雖然外星智慧可能無法辨認人類的數學概念,但二進位應普遍存在宇宙生物,因二進位是最簡單的數學形式,涉及兩個對立概念,0或1,是或不是,非黑即白。」

外星人對人類外表會有興趣……的吧?

研究也表示,期望藉由傳送有人類外觀的視學圖像,能讓外星智慧對人類的外貌更理解,對人類產生興趣,並採取行動與人類進一步接觸。換句話說,科學家認為外星人或許會想知道人類長什麼樣子,就如同人類會對外星人的長相充滿好奇。

▲ NASA多次嘗試發射人類訊號到太空。圖為2021年10月準備發射升空的露西號,地點位於美國佛州卡納維拉角太空軍基地(Cape Canaveral Space Force Station)。(Source:NASA

那些年,我們給外星人的訊號

以前地球向太空發射過數次訊息,最早是1974年阿雷西博訊號(Arecibo message),發射至2萬5,000光年外的球狀星團M13,也就是知名的「搜尋地外文明計畫」(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SETI),透過當時最大的單鏡面望遠鏡:阿雷西博望遠鏡,尋找外星文明訊號及向外太空發射地球文明訊號。

過去發射的多半是人類文化和語言資訊,如1977年隨著航海家一號、二號太空探測船一起航向太空的「航海家金唱片」;2021年從地球發射到木星特洛伊小行星群的露西號探測器(Lucy),搭載美國青年桂冠詩人戈爾曼(Amanda Gorman)的詩及披頭四歌詞與名言。

NASA加州分部噴氣推進實驗室首席科學家、也是此次銀河系燈塔研究人員之一的蔣江濤表示,這次發射借鑑以往向外太空發射訊號的經驗,科學家更著重對外星智慧較易讀的概念:數學與物理。

蔣江濤說:「我們盡可能用最少符號傳遞最大量人類資訊。」

置地球於險境?

不過發射訊號,最引起爭議的並非人類裸圖,而是標出地球精確位置的太陽系圖示。逝世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公開反對接觸外星人,認為此舉將為地球帶來巨大風險,甚至可能導致人類毀滅。

但銀河系燈塔計畫卻不這麼想,蔣江濤表示,能在浩瀚宇宙與我們交流的外星生物,很大可能了解和平與合作的價值,若有接觸機會,人類也能向外星生物學到更多。「我們相信成功建立此次溝通過程的科學進展,將大大超過人們擔憂的風險」,蔣江濤補充。

▲ 譽為「中國天眼」的500公尺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坐落貴州平塘,是此次銀河系燈塔計畫傳訊的主角。(Source:中國科學院

已寫好的星際信件

銀河系燈塔計畫會像一封寄給宇宙另一端的星際信件,打開來後有一連串像幻燈片的訊息,首先是元素週期表的常見元素、DNA圖像、世界地圖等,最後由揮手微笑的裸體人類作結,邀請接到此訊號的外星人回覆,並告知可使用哪種無線電頻率溝通。

可能要等數萬年

銀河系燈塔計畫也將藉助世界最大、稱為「中國天眼」的500公尺口徑球面無線電望遠鏡(FAST),預計3~10月地球與太陽角度干擾最少時,發射訊號到1萬3,000光年外的銀河系中心數百萬顆恆星區。

不過科學家也推估,這次訊號發出去後可能需要數萬年,地球才會收到外星智慧生物的回覆。

(本文由 地球圖輯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