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飛彈飛越台灣擊中日本經濟海域,為何不需要攔截?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8 月 05 日 15:25 | 分類 國際觀察 , 航太科技 , 軍事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東風飛彈飛越台灣擊中日本經濟海域,為何不需要攔截?


根據國防部公告,中國解放軍昨日下午 1 點 56 分,發射多枚東風系列彈道飛彈,擊中台灣東北和西南外圍海域,根據日本防衛省公佈資料,其中有數枚飛彈飛越台灣並擊中沖繩外圍專屬經濟海域,但為何無論台日都沒有加以攔截呢?

根據昨天傍晚日本防衛省發出的聲明顯示,解放軍發射的 16 枚飛彈中,有 5 枚飛彈擊中日本沖繩外海專屬經濟海域,已向中國發出強烈抗議要求停止軍演。

以彈道軌跡圖來看,擊中日本石垣島和與那國島南方專屬經濟海域(EEZ)的 5 枚飛彈,途中的確有飛越台灣北部,那為何無論國軍或自衛隊都沒有發射天弓或愛國者飛彈進行攔截,也沒有發布防空警報呢?

▲日本防衛省公佈的解放軍彈道飛彈軌跡圖,5~9 範圍為日本 EEZ。(Source:防衛省

本次解放軍發射的東風系列彈道飛彈,推測共有東風-15B 型短程飛彈、東風-16 中程飛彈,並號稱最新型東風-17 極音速滑翔彈體飛彈,不過以彈道軌跡研判,應該僅有東風-15 和 16 兩款傳統短程和中程彈道飛彈。

彈道飛彈由於需要裝載核子彈頭,因此為了降低遭攔截的機率,是採用火箭推進器作為動力,以慣性導引方式(拋物線)將彈體推向大氣層外,再向下俯衝讓速度突破 8~10 馬赫以上,增加反飛彈系統攔截難度。

這種飛行方式與一般飛行器如戰機、巡弋飛彈或各種對地攻擊飛彈不同,這些飛行器通常採用渦輪扇發動機,在大氣層內或以貼海高度,以 1~3 馬赫速度飛行,搭配 GPS 導引或地形輪廓比對(Terrain Contour Matching,TERCOM)系統,因此可以根據目標位置及周遭地形規劃路線。

但巡弋/對地飛彈的飛行模式也讓反制方式與戰機相同,因飛行速度與高度比彈道飛彈緩慢,因此攔截相對容易,使用天劍、海劍羚或海公羊(RIM-116)或方陣近迫系統等武器皆可攔截。

▲除了圖三以台灣為目標的飛彈可攔截外,飛越上方的飛彈高度過高無法攔截。(Source:王立第二戰研所

而反彈道飛彈則必須搭配長程預警雷達,如安裝在新竹樂山的鋪路爪(AN/FPS-115 PAVE PAWS)雷達,在彈道飛彈一發射後立刻根據飛行角度和速度推算彈著點,若計算出目標為台灣本土,則需等待彈道飛彈重返大氣層(約 1~200 公里高度),開始俯衝進入下降階段後,在天弓或愛國者飛彈的射高範圍內(15~25 公里)加以攔截。

但從 1991 年波斯灣戰爭期間,美軍以愛國者飛彈攔截伊拉克飛毛腿飛彈案例來看,攔截成功後仍有飛彈殘骸掉落住宅區造成死傷的狀況,因此反彈道飛彈即使成功,失控墜落的殘骸仍有危險性。

因此本次解放軍東風飛彈發射後,雷達計算彈著點並非台灣本島,當飛越台灣上空時飛彈尚未重返大氣層,因此並無攔截必要,且以天弓或愛國者飛彈的最大射高而言也無法構及。

若未來台灣能夠採購神盾或薩德反飛彈系統,就有可能在解放軍彈道飛彈仍在上升或大氣層外飛行階段,即加以攔截,但薩德和神盾系統配備的標準三型飛彈成本比愛國者三型更高,因此在解放軍這種軍演恐嚇的情況下,仍須考量攔截成本問題。

(首圖來源:央視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