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戰很難威脅到台灣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9 月 21 日 8:00 | 分類 國際觀察 , 國際貿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中國經濟戰很難威脅到台灣


裴洛西訪台之後,北京試圖祭出經濟懲罰,但能做的相當有限。打從蔡英文2016年當選總統以來,北京就不斷對台灣施壓。台灣看穿港澳的「一國兩制」根本只是空話,拒絕相關要求,於是中國陸續展開許多經濟制裁。

不過這些制裁雖然影響了旅遊業、農業等,但台灣都已經找到了商品與服務的新市場,之前的痛苦成為過去,至於那些本身能力不足的企業,例如必須靠中國旅行團維生的飯店,則默默退出了市場。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atricia Pelosi)訪台之後,北京祭出新一波經濟戰,但大概也只能造成短期影響。之後中國大概會瞄準台灣輸出的食品,以COVID-19感染為由禁止進口,畢竟中國共產黨的科學檢驗能力世界頂尖,可以在所有人都看不到的地方驗出COVID-19病毒。

食品類受禁令影響較大

目前影響最大的當然是農業。中國之前禁止100個台灣食品品牌進口,但那只是開胃菜,裴洛西訪台之後,很快地就從100個增加到幾千個。

台灣的農產大部分來自國內,但中國同時也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市場。根據台灣政府統計,2021年台灣銷往中國的白帶魚產值約1,000萬美元、竹筴魚約1,200萬美元、柑橘約1,000萬美元、各種糕餅產品總額超過5,000萬美元。

不過照高盛(Goldman Sachs)資料,在台灣外銷中國的產值中,食品僅占0.4%,中國的經濟制裁對台灣GDP幾乎不會有任何影響,大概只會影響到蔡政府的選情,畢竟11月地方選舉就在眼前,而6月的石斑魚禁令已經讓漁民叫苦連連。

今年8月,屏東一家魚類加工廠的老闆鄭瑞隆(音譯)就對路透社表示,「這裡的漁民真的很擔心,不知道該找誰來買石斑魚」。

台灣目前都是以補貼來處理制裁問題。為了鼓勵國人購買水產品,農委會決定從8月8日起,只要在農會等通路購買超過新台幣600元,均可參加抽獎,之後將抽出30萬名幸運兒,可獲得新台幣200元的農遊券。

另一方面,台灣也在努力尋找其他食品買家。經濟部8月11日表示,將撥款新台幣2億元協助被中國制裁影響的2,000家企業,前往13個國家推廣加工食品。

另一個比較小的問題,則是中國禁止向台灣出口天然砂。台灣礦業局表示,營建所需的砂石接近99%可以自給自足。而且近年來的河川、溪流、水庫疏濬,讓台灣獲得更多砂石,更無須仰賴進口。

貿易唇齒相依

中國最能影響台灣經濟的方式,大概就是禁止輸入台灣的電子產品。在台灣銷往中國的1,130億美元出口中,比例最高的就是電子元件。但中國本身也需要這些產品才能順利發展經濟,幾乎不可能真的下手禁止。台灣很多重要半導體公司的收入,主要都來自中國,新竹的晶片設計公司聯發科就是一例。

中共雖然投入近1千億美元公帑,大力推動晶片國產化,但目前84%晶片依然仰賴進口,據台灣產業研究機構集邦科技資料,全球半導體產值64%來自台灣。

以目前中國半導體業的進展速度,即使未來真的能夠取代台灣,至少也得等幾10年。而且習近平的反貪腐大旗,最近還打到了晶片製造商身上,看來他們的國產大業只會更加舉步維艱。

台灣進口的電子元件,未來應該會繼續成為維繫兩岸關係的橋梁。例如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廠富士康,自1980年代末以來,就一直在中國大量投資,目前全球大部分的iPhone,都來自中國工廠。台積電投資也相當多,上海和南京都有晶圓廠。目前地緣政治因素,大概會讓台積電停止擴大投資;但似乎擋不住富士康的腳步,最近打算拿出8億美元,入主陷入困境的中國紫光集團,台灣政府也有可能出手阻止。

重振外國企業在台投資信心

台灣目前該注意的,是如何讓外國企業繼續安心來台經商。台灣在2020年疫情爆發之後,就實施了許多全球最高規格的防疫措施,雖然這些方案整體來說相當成功,但代價也很巨大:台灣目前隔絕於世界之外,除了高階政要以外,很多外國朋友都已經至少有2年半沒訪問過台灣。

在中國不斷提高軍事威脅的情況下,台灣需要重新考慮是否繼續嚴守國門。畢竟台灣的疫苗接種率相當高,也具備一定的社區防疫能力,如果能夠開放外國人正常旅遊,對國防相當有利。

另一方面,台灣政府也應該審慎評估,中國的威脅會對哪些商業營運造成衝擊,例如那些可能會受到中國軍事活動影響的空運與海運航線。台灣政府應該要跟相關單位與企業,為可能面臨的供應鏈瓶頸,研擬出相關變通方法。

台灣的最大威脅,並不是中國經濟制裁的實際衝擊,而是中國的武力可能會讓國際社會認為無法安全地繼續在台做生意。台灣能不能降低風險掌控局勢,會大幅影響國際投資人對台灣經商環境的信心。

(譯者:劉維人;本文由 台灣銀行家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