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越南製造將取代中國製造,成為地球最後製造基地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10 月 05 日 8:00 | 分類 中國觀察 , 國際觀察 , 國際貿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印度越南製造將取代中國製造,成為地球最後製造基地


隨著美中競爭衝突激烈,中國勞工與土地成本不斷推升加上國進民退,國家介入私人企業控制與封城防疫對經濟傷害已經難以拯救,中國市場剩下 14 億人口的消費吸引力,而不公平的競爭環境與政治因素下,能夠真正享受到 14 億人口消費力的外資企業屈指可數,減少中國市場比重已經成為當下顯學,然而促成這次大規模生產基地的轉移主要來自兩個催化劑。

催化劑一:新冠疫情爆發初期,中國限制醫療產品與口罩出口

2020年初當新冠疫情爆發之際,全球陷入一片黑暗與恐慌之中,瘋搶口罩與醫療資源,過去全球化分工,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全球大規模產品在中國製造比重很高,當時各國因應付疫情不暇,又受制中國口罩與呼吸器等醫療產品出口管制等因素,讓全球分工的模式受到檢討,法國總統馬克宏甚至要求法國需要在國內建立口罩工廠與生產呼吸器的工廠因應疫情。

當世界工廠成為製造產品分配者時,各國開始警覺全球分工的商業模式在面對全球疫情災難時成為絆腳石,分散生產基地逐漸成為趨勢。

催化劑二:俄烏戰爭與台海軍演成為歐美各國對中國忌憚

隨著俄烏戰爭因烏克蘭四省公投入俄領土爭議進入白熱化,中國八月在台海軍演射飛彈,嚴然讓歐美加速經濟上與俄羅斯中國脫鉤,俄羅斯主導的歐洲能源斷鏈衝擊歐洲經濟與生活,態勢上中俄的若有似無的合作默契已讓歐美各國懷疑是否連成一氣俄羅斯攻打烏克蘭,中國入侵台灣形成犄角之勢,讓歐美各國陷入兩面作戰的窘境,若最差狀況發生,將恐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甚至核武戰爭。

因此對於打破由中國主導的世界工廠供應全球,俄國主導能源原物料糧食脫鉤下定決心,例如:歐盟過去為反核能的核心,卻在近期通過核能可成為綠能法案去降低對於俄羅斯能源的依賴,而近期幾乎電子業歐美客戶皆開始尋求東南亞供應鏈,以降低對中國製造的依賴可以明確見到趨勢的改變。

中國製造式微,印度越南趁勢崛起

20年來中國政府對於中國企業不合理的補貼去競爭國外企業,智慧財產權不受到重視等諸多原因,而不對等的競爭模式加上嚴厲的外匯管制,過去20年在中國賺到錢的中小型公司,大多是早期買到中國的土地蓋廠房,隨著經濟發展最終賣掉廠房而獲利,真正經營工廠能夠穩定獲利的比例尚少。

在近期隨著美國蘋果公司強力要求供應鏈轉移到「越南」與「印度」後,製造基地將大幅度再次轉移,由於印度人口甚至比中國人口更多,勞動薪資便宜,理工與軟體人才濟濟,英文能力優異,因此「印度製造」極有可能主導地球未來產品製造。「越南製造」是全面轉移印度製造的過渡階段,因越南理工人才匱乏,難以一條龍從設計研發到製造,因此越南只能做組裝的最終站。

印度複製中國崛起之路(清奈加工出口區設立)

鴻海、和碩、緯創等大廠相繼在印度清奈(Chennai)工業區成立生產基地,清奈將成為類似過去中國沿海加工出口區的概念,而美國蘋果公司傾力調派人力在「越南」與「印度」服導供應商建立符合標準的工廠生產。

目前階段由於新產品導入NPI(New Product Input)需要大量富有經驗的工程師人才,因此此階段仍難以全面轉移到東南亞,所以完成NPI後的小批量生產開始在「越南」與「印度」做組裝,電子產業是整個供應鏈上下游合作形成的產業結構,因此往後數年可以預見系統廠移動建立基地後,許多零組件廠也會隨著客戶遷移,完成一條龍從研發設計到量產。而印度政府積極承接代工訂單也做出比過往更積極的基礎建設與改革,畢竟種性制度與衛生條件皆為過去許多企業在印度設廠失敗的主因,這次蘋果公司強力主導與印度政府清奈工業區的積極接軌,將可望再10年後讓印度製造取代中國製造。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