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多雨地理優勢,台灣「小水力發電」潛力高達 12GW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10 月 24 日 9:30 | 分類 能源科技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高山多雨地理優勢,台灣「小水力發電」潛力高達 12GW


台灣多山多雨,超過 3,000 公尺以上的高山達 268 座,年平均降雨量約 2,500 毫米,為了保留且善加利用水資源,同時又能達到發展再生能源目標,「小水力發電」將是未來的重點之。水律能源也與日本資深水電公司合作,和日本小水力株式會社(JSH)攜手合作引入 20 年來的小水電開發與維運技術。

JSH 在日本發展逾 20 年,目前水律已經與 JSH 跟 Rehart Power、CINK、HydroWatt 水輪機公司締結小水力開發與技術合作的多邊關係,提供一站式服務能力,逐步將國際主流小水力開發技術導入台灣實際案場。

根據統計,台灣小水力發電可開發量約有 12G,相當於太陽能 72G 的裝置容量。水律 2018 年起即與日本團隊環島數圈,透過系統性的評估與分析,挖掘出台灣短期內可開發 2.6G 的潛力點。

(Source:水律)

JSH 社長半田宏文表示,台灣跟日本都是島國,且台灣超過 3,000 公尺以上的高山 200 座,日本只有 21 座,台灣年平均降雨量也僅次世界第一個印尼,相當適合發展小水力發電,認為一定可以蓋更多小水電。未來將把在日本多年來的技術累積、維修設備經驗,傳送給水律。

那麼怎麼樣才算是「小」水力發電?按照台灣的定義,為透過河川、農田圳路或污水處理既有水利設施,設置容量小於 20,000KW (20MW)以下水力發電系統便是小水電,水律能源執行長陳谷汎指出,台灣小水力發電已開發 2GW,未來也將瞄準一般河川與農業水圳的場域設置小水電。

不過目前台灣的小水力發電學習曲線才剛開始,半田宏文認為現階段重點不在於要開發多少容量,而是先設置第一座電廠,實際展開並傳承維運作業,包括小水電廠一年電廠檢修幾次、需要哪些零件,這些都跟選用的水輪機型有關。

而水律除了與 JSH 攜手合作引入國外的水輪機,也自行開發可模組化推廣的「阿基米德水輪機」,目前一座水輪機容量約 2kW。

對於新興技術,從案場開發到建置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所費不貲,但一座小水電通常規模可達 500kW,年發電量可達 400 萬度左右,目前水律能源開發中的小水電容量已達 30MW,平均一座小水力發電廠裝置量為 100kW~2MW。

水力發電是碳足跡最低的再生能源技術,水輪機也是金屬結構、使用壽命長也不會耗能問題。半田宏文指出,水力發電是 24 小時持續發電,在同樣裝置容量的條件下,小水力一天的發電量估算起來為太陽能的六倍左右。

JST 公司位於全日本日照最多的山梨縣,過去山梨縣山區一度「長滿」太陽能板,但太陽能板單位面積發電容量不高,要蓋一座具規模的太陽能電廠往往需要大量的土地,由於過於擾民,目前山梨縣已經下令禁建太陽能電廠,半田宏文點出,現在太陽能在日本反而是不受歡迎的,太陽能電價也都掉到 10 日圓以下。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