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 淨零碳排不簡單,台灣中油、台電多管齊下盼達標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10 月 27 日 11:00 | 分類 科技政策 , 能源科技 , 電力儲存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2050 淨零碳排不簡單,台灣中油、台電多管齊下盼達標


隨著氣候變遷及疫情對全球帶來的衝擊,各國紛紛開始重視環境及社會永續發展,尤其 2050 淨零轉型更為全球關注重要議題,而台電與台灣中油身為國營企業,除扮演穩定供應國內所需電力、能源,也積極規劃轉型策略。

身為排碳大戶,有著極大淨零需求的台電與台灣中油公司,此次也參加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DTA)、D4SG 資料英雄計畫與資策會共同舉辦的「淨零峰會暨數位氣候行動獎」,並擔任出題業者,向國內資訊科技等產業組成的團隊提出碳、能源管理等面向題目,集思廣益尋找減碳良方。

面對淨零碳排,對台電來說最大的挑戰,在於提升綠電滲透率。台電指出,淨零趨勢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再生能源極大化」,政府規劃 2050 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將大幅提高達 60~70%,成為台電刻不容緩的使命。而台灣中油則設立 2025、2030 年中短期碳排量目標,分別減少至 688、585 萬公噸,目前在 2021 年已減碳逾 30%,也將持續依靠新技術推進淨零。

台電:電網穩定分析、氣候預測發電量,減少靠天吃飯風險

台電表示,要如何維持穩定供電,是當前最重要的課題,過去電力系統都是傳統的大電源,但「靠天吃飯」的再生能源發電量在幾分鐘、甚至在幾秒內就會發生變化,占比越大後除了影響供電,也會衝擊電力調度等資源安排。台電指出,目前 2022 年第二季平均小時前太陽能與風力預測準確度達 96.0% 及 93.8%,已經超過 2022 年度預測準確度目標 94% 及 93.5%。

但面對未來大量再生能源併網,為了確保電力系統可靠及穩定,台電在「電力系統分析」必須更精準,需要仰賴更多的數位工具、更龐大的計算能力,所以「電力系統分析」與數位結合有其重要性,將來如何以氣候資料預估未來可能發電量、規劃電力系統效能等都是重要課題。

▲ 如何以氣候資料預估未來可能發電量、規劃電力系統效能,是台電在電力系統分析上的重要課題。(Source:台電)

台電盼能運用歷年再生能源運轉數據,參考季節變化及氣候因素等條件,有效預估短期每日逐時再生能源發電量,將可降低再生能源發電變動性對系統的影響。結合大數據分析技術及氣象預測服務量能,持續發展再生能源預測技術,期望未來再生能源準確度可持續提升,目標 2025 年小時前預測誤差在 5% 以內。

台電短期以擴大使用天然氣及生質燃料為主,長期則以擴大再生能源及導入先進技術增加零碳能源運用,如今已經將電力淨零排放納入未來經營策略,從電力供給面、電網面、需求面等訂定策略構面,展開行動,以增加零碳能源供給,逐步降低對化石燃料依賴,轉向低碳無碳化。

▲ 台電將電力淨零排放納入未來經營策略,以擴大再生能源及導入先進技術(如碳捕捉)作為長期目標。(Source:台電)

台灣中油:大量投入碳循環及氫能技術,期許法規跟進

而身為另一個排碳大戶的台灣中油,為因應淨零碳排要求,也在 2021 年成立「氣候變遷因應工作小組」,分設低碳發展、製程節能與負碳技術推廣等三個中心,以「優油」、「減碳」、「潔能」三大策略,邁向淨零減碳的可行路徑。以 2005 年排碳量 1,158 萬公噸為基準年,設定 2025、2030 年中短期碳排量目標,分別減少至 688、585 萬公噸,與 2005 年基準年相比,便是減少 49% 碳排放。而 2021 年排碳量已降至 769 萬公噸,減碳逾 30%。

▲ 台灣中油投入大量心力減碳有成。圖為台南前鋒多元智慧綠能加油站,是全國第一座碳中和加油站。(Source:台灣中油)

距 2025 年排碳量目標仍有努力空間,台灣中油董事長李順欽指出,從 2021 年到 2025 年間,台灣中油規劃推動 34 項、50 億元的減碳計畫,但利用目前的工具,自 2005 年碳排量減少逾 30%,已是巨大進展,接下來就得依靠新技術了。

李董事長表示,將來淨零碳排勢必得仰賴現正發展中的碳循環技術跟氫能技術協助,才能達成 2050 年淨零目標。其中碳循環技術包括碳捕捉、封存與再利用技術(CCUS),目前台灣中油也計劃在大林煉油廠建置試驗工場,目標每年捕捉 6 公噸的二氧化碳、並將之轉換成 1 公噸的甲醇,預計 2022 年底完成捕捉設備之安裝,明年底完成轉化系統之建置。

台灣中油也以自身豐富的鑽探經驗,強化碳封存技術,將二氧化碳封入 800 公尺到 3,000 公尺的地底。更規劃於 2024 年完成台灣西部沿海碳封存場址調查,積極尋找適合的碳封存場址,進行試驗場址設計、規劃與施工,期望在 2030 年達成每年 75 萬公噸碳封存場址建置,逐步提升碳封存量能。

雖然所有的技術都還在試驗中,但目標是先跨出實驗室階段、再從試驗工場到規模化工場。當前國外液態氫氣發展已經達到試驗工場規模,尚待進一步發展,無論是碳捕捉還是氫能技術,都是為了達到零碳的基石,且最終技術不僅需要足夠成熟、成本也要夠低。「技術不是問題,高成本、民眾溝通及法規調適才是挑戰。」李董事長表示。

在碳捕捉及氫能等技術成熟前,台灣中油也將持續透過再生能源建置、煉化廠優化、低碳燃料等方式深化減碳作為。

善盡領頭羊責任,加速 ESG 腳步

未來淨零趨勢下,再生能源裝置量將會愈來愈高,新技術也會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同時肩負實踐政府能源政策重責大任的台電與台灣中油,在淨零進程上,以及對可行的技術需求自是更加迫切。也因此透過如「淨零峰會」這類活動,展開公私協作的方式,期許能跨領域結合串聯、共創永續價值,除了邁向 2050 淨零碳排的目標,更能夠為台灣的各產業起到示範的作用。

▲ 為呼籲台灣政府加強推動氫能發展,歐洲在台商務協會(ECCT)和台灣中油共同發佈《2050 淨零:最佳實踐報告書》。(Source:台灣中油)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