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電躉購變多家公司「團購」,離岸風電 CPPA 挑戰多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11 月 22 日 15:06 | 分類 能源科技 , 風力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從台電躉購變多家公司「團購」,離岸風電 CPPA 挑戰多


企業購售電合約(CPPA)是企業間取得綠電、維持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工具,也在離岸風電區塊開發中扮演關鍵角色,但現在無論在區塊開發還是 CPPA 實施都充滿挑戰,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指出,未來台灣有愈來愈多企業需要購買綠電,只是目前缺乏配套措施,新增出來的挑戰並沒有受到重視。

就如同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減碳已經是世界趨勢,企業跟政府沒有實施我們就不能擠入國際貿易中。CIP 企業購售電合約資深總監 Bradley Way 表示,在所有商業活動中都有碳足跡,要移除掉所有得碳是相當不容易的,再生能源確實可以幫我們實現節能減碳,也將透過 CPPA 幫助企業實現淨零,但太陽能跟風能都有間歇性挑戰,同時也有許多挑戰得面對。

其中 CPPA 是指企業透過一份長期的合約,直接向能源發電業者購買電力,Way 表示,由於太陽能跟風力發電有間歇性挑戰,為了要實現供電穩定,勢必要坐下來好好擬定合約內容,買賣雙方也需要對合約內容相當了解,售電方則要確定企業可以拿到綠電憑證。

但到底要如何讓 CPPA 順利運行,這就好比結婚、是非常長期的合約,一座離岸風場規模也非常大,從開發到運行非常長,開發商也坦言承擔的風險高。CIP 台灣區財務長徐正穎表示,目前面對到的挑戰在於,區塊開發國產化要求多、風場容量上限、併網跟拿到電業執照前的空窗期、備用容量義務、行政契約罰則、電網加強費,而開發成本也需要仰賴 CPPA 回收,若買方沒有對成本有足夠的認知,雙方會有價格期待落差,若買方信用評等不足,也是由開發商承擔。

第三階段 CPPA 要跟購電用電大戶簽約,購電方的信用評等是最大的重點。徐正穎指出,目前區塊開發階段也沒有遞補機制,代表或簽約公司若出問題,風險問題會更高,融資、平均售電成本也會增加。這些也是政府要需要協助的信用補強或是遞補機制,認為除了國產化議題外,也有很多細節跟配套需要討論。

現階段 CIP 階段主要從有優先需求、信用評等較高,可以在第一波成行,但後續更多台灣企業都需要用綠電,徐正穎表示,離岸風場量大,不是一家就可以包下整座電場電力,若多家廠商團購風場容量,信用評等也會不一致。

目前 CIP 調查,台灣有上百家有綠電需求,逐步聯繫講解簽 NDA、了解用電習慣後,一年多下來已經有 20 家左右橫跨不同產業的潛在購電企業。

但對於最重要的是一度電多少錢,市場上也沒有標準。政府在區塊開發競標費率為每度 2.49 元,徐正穎表示認為,該價格主要是參考沒有國產化要求的第二階段競價風場,要國產化的就需要看躉購費率,這是現階段價格失衡的地方。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