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戰爭、地震或殭屍病毒:災難來臨時緊急備用的科技產品該是什麼?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11 月 28 日 9:14 | 分類 科技生活 , 軍事科技 , 電力儲存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專題》戰爭、地震或殭屍病毒:災難來臨時緊急備用的科技產品該是什麼?


雖然烏俄戰爭使全球對台海局勢格外關注,但除了戰爭之外,台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和颱風頻繁地區,使台灣必須長期投注資源在防災相關技術和法規,本文將探討災難或戰爭來臨時,有哪些相關裝備可協助大眾度過艱困情況。

無論是戰爭或天災狀況,需要進行戰鬥或救災的軍、警、消防、後備和民防人員僅占台灣總人口的 1~5%,因此大量民眾仍需在狀況發生時,首先保護好自己與家人安全,若有更多人提前針對災難和戰爭狀況做好準備,除了可減少軍警消防人員負擔外,還可協助救助更多人。

飲用水

無論是天災、戰爭或登山航海,確保飲用水一向都是首要之務,因為人類若缺水會在數天內喪失行動能力並死亡,若台灣發生災難或戰爭時,淨水場、供水系統和污水處理廠可能會因損壞造成水源分配發生問題,這時除了政府提供的臨時供水站之外,也可自備簡易淨水設備,使用雨水、溪水、河水和地下水等鄰近水源取得飲用水。

水淨化技術相當多元,包括過濾、沉澱、沸騰、氯化、臭氧、冷凝、曝氣、逆滲透、超音波和紫外線等,但考慮到災難戰亂發生時電力和瓦斯同樣也可能缺乏的情況下,傳統方式如過濾、沉澱、沸騰和冷凝等方式較容易運用。

▲ 近年來為了解決開發中國家的飲用水取得問題,淨水吸管成為方便且成本低的解決方案,也適合在災區使用。(Source:Lifestraw

近年來由於奈米科技的進步,許多輕便的過濾式飲水設備被開發出來,如瑞士廠商 Vestergaard 或美國 Liquidity 等,透過不同孔徑的過濾網以及活性碳,可將戶外水源快速過濾為飲用水。

這些發明最初是為了解決許多低度和開發中國家缺乏淨水基礎建設,民眾難以取得乾淨飲用水,導致傳染病難以控制的問題而產生,也相當適合在天災或戰亂時期做為應急使用,因此家中若常備有這類過濾式裝備並搭配淨水錠,可減少災難來臨時的飲用水問題。

救災糧食

以往台灣發生颱風或地震時,泡麵是最常見的救災糧食,除了泡麵、餅乾和巧克力等較為常見的高熱量食物之外,專門為防災設計的糧食,與軍用口糧和登山糧食類似,都以不易腐敗變質、可壓縮、好料理、保存期限長為設計原則,在災難戰亂情況下,食物供應不易時維持體力。

▲ 各種罐頭和壓縮乾糧保存期長,方便攜帶,相當適合避難時食用。(Source:shutterstock)

自熱主食包最早是由荷蘭和比利時開發出來,美軍則在 1990 年代開始為官兵準備具有加熱包的戰鬥口糧(Meal, Ready-to-Eat,MRE),通常是以石灰粉成分的加熱包,搭配水形成化學反應產生熱能,讓水溫沸騰後加熱主食包,讓在前線或災難現場的人員在沒有火或電力的情況下,也能吃到熱食。

防災糧食可分為罐頭、主食包、壓縮乾糧等種類,有飯、麵食、麵包等碳水化合物主食,及肉類、蔬果、果乾、堅果、醬汁等具備纖維和蛋白質的副食類型,而壓縮乾糧則混合各種營養素和熱量,雖然口感大多不如罐頭或主食包,但體積重量最輕巧,食用方便性也最高。

醫療用品

災難或戰亂發生時,避難過程中極有可能受傷,且短時間內醫療能量會被大量傷亡占據,因此自備醫藥包可即時處置傷口,為傷患爭取更多時間後送接受完善治療。

從意外事故、災難和戰亂案例估計,因穿刺、撕裂和切割傷害造成大量出血是最危險的情況,以人體約 4,000~5,000 毫升血液總量計算,只要損失超過 20%~30% 的血液就可能造成失血性休克,失血超過 50% 以上即會死亡。

動脈受創會讓傷患在 30 秒內損失超過 800 毫升血液,因此一名體重約 50 公斤的傷患在半分鐘內就會休克,此時急救包內若有準備止血帶和止血紗布,透過加壓和填塞方式將失血止住,就能讓傷患維持意識直到醫療團隊接手。

目前最常見的戰鬥止血帶(Combat Application Tourniquet,CAT),是美軍鑒於越戰期間許多官兵死於大量出血後開發出來,並在波斯灣戰爭、阿富汗和伊拉克等戰場中,有效降低官兵因出血性休克死亡的機率。

由於功效顯著, CAT 已成為各國軍隊標準裝備之一,烏俄戰爭期間可看到烏軍士兵每人都攜帶兩到三條以上,台灣網友也曾在 Facebook 分享其烏克蘭籍姊夫在前線遭炸斷雙腿後,緊急使用止血帶進而保住性命。

因此一般民眾即便不是第一線戰鬥或救災人員,但仍有可能因意外發生嚴重失血情況,若能在防災裝備中準備紗布和止血帶,也能在關鍵時刻自救。

電力

電力系統一向是戰爭期間容易遭敵方攻擊的重點基礎建設之一,目前烏克蘭全境都因俄軍長時間空襲,及札波羅熱核電廠被占領而缺電。

台灣在 921 大地震和 88 風災期間,皆因電力設施損壞造成大規模停電,在台電全力搶修情況下,仍有上萬戶在災後兩週之內無電可用。

而台海若爆發戰爭,預計解放軍也可能針對台灣發電廠、配電所和變電站等電網設施發動空襲,因此民眾在準備防災物資時,也應該將儲電設備納入考慮。

目前家用電力設備最常見的是柴油發電機、太陽能發電板以及各種儲電裝置,住宅社區和商業大樓地下室常以柴油發電機搭配鉛酸電池,做為停電時的緊急備用電力來源。

▲ 露營用太陽能發電機和儲電設備也可成為避難停電時期的電力來源。(Source:TechEmpire

今年 9 月 30 日台灣儲能系統產業推動聯盟發布公告,將鋰離子和氫燃料電池納入消防緊急電源選項,這兩項新技術可提供比柴油發電機和鉛酸電池更高密度的除能效率,以及較低的污染性。

若情況迫使民眾必須離開住家前往其他地方避難,則目前許多露營愛好者使用的行動式太陽能發電板和行動電源,也是防災用電力來源的選項之一。

通訊

由於行動和固定網路在災難和戰亂發生時,都有可能因停電、線路和基地台毀損而斷訊,因此無線電仍然是防災準備中不可或缺的裝備之一。

目前無線電有分不需執照以及需要考取三等以上業餘無線電執照才能使用的機種,而以緊急通訊情況下,一般民眾可考慮不需執照或三等業餘無線電執照可用的無線電。

無線電頻率可分為特高頻(Very High Frequency,VHF)和超高頻(Ultra High Frequency,UHF)兩種,台灣 VHF 的合法頻率範圍在 144~146MHz 之間,UHF 則為 430~432 MHz。

VHF 由於波長較長,傳輸距離較遠,但穿透力若容易受到阻礙,因此比較適合在空曠障礙物少的區域使用,而 UHF 傳輸距離較短但穿透力強,因此在都市大樓之間使用效率較高。

避難期間使用無線電時,除了可與家人親友之間溝通,也可透過 NCC 公布的緊急救難頻率 145MHz 和 433MHz,與救難隊伍聯繫以取得醫療、飲食和安置相關支援。

結語

位於地震帶與颱風好發地區的台灣,近年來因氣候變遷使得天災頻率提升,加上台海局勢日益緊張,在烏俄戰爭爆發後,民防與防災相關資訊成為顯學。

因此社會大眾若能提早了解防災相關資訊並準備避難物資和裝備,便能在災難或戰爭爆發時降低恐慌與傷亡,並提高防災韌性及戰爭續航力,保護自己與家人的安全。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