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赴美設廠,要怎麼在美國、台灣及客戶間找到最佳平衡?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12 月 16 日 8:00 | 分類 半導體 , 國際貿易 , 晶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台積電赴美設廠,要怎麼在美國、台灣及客戶間找到最佳平衡?


「我 25 年前的夢想,現在將由 Mark(劉德音英文名)實現」。

美國時間12月6日,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飛往美國,參加台積電亞利桑那州新晶圓廠的裝機典禮,這番致詞的開頭,是一個在他手上未竟全功的美國晶圓廠夢,也是對接棒者、現任董事長劉德音的期許。

這場美國總統拜登、蘋果執行長庫克、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超微執行長蘇姿丰共同出席的盛會,是台積電時隔25年,再次展開美國建廠計畫,這項計畫背後最重要也最具指標性的核心人物,正是劉德音。

1996年,台積電在美國華盛頓州成立WaferTech這家合資晶圓廠,由於缺乏生產效率,以及沒有供應鏈聚落支持,導致WaferTech面臨嚴重虧損,那次滑鐵盧,讓原本希望就近服務客戶的台積電,很長一段時間再也沒有把赴美設廠當成公司成長選項。

然而2018年6月劉德音接任台積電董事長後,迎接他的,是全球政經局勢一次次動盪。先是美中貿易戰開打,2020年又有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更發生史上最嚴重「晶片荒」;到了今年,8月發生新台海危機,這些黑天鵝事件接連上演,在在讓過去專注技術的台積電,難以迴避地緣政治議題。

2020年5月,劉德音拍板台積電二度赴美國亞利桑那州興建晶圓21廠,「Mark要的,是在台灣政府、美國政府和客戶之間取得平衡」,某半導體人士指出。

儘管受地緣政治驅使,而做出赴美設廠的決定,劉德音仍有自己的步伐。半導體業界人士分析,以台積電的執行力,如果換成台灣建新晶圓廠,約一年半到兩年就會完工並投產,「且全新12吋廠,一開始就是(月產能)8萬到10萬片起跳」。

然而台積電美國廠從宣布建廠至今逾兩年,目前僅進入裝機階段,就初期月產能,5奈米廠月產能2萬片,未來3奈米廠2.5萬片,都只是晶圓廠維持營運的最低規模,同時,當外界對美國高成本、技術外流、人才外移種種議題不斷提出質疑時,這些雜音似乎毫不影響劉德音,用自己的節奏實現美國廠計畫。

「大家放心」、「別擔心」,今年以來,劉德音被問及美國廠進展,除了強調「會照計畫進行」,甚少透露相關細節;其實對種種挑戰,他並未停止尋找解方,曾在法說會說,台積電解決美國高生產成本同時,更重要的,是在當地尋找更多商業機會。

他也沒忘25年前赴美建廠的教訓,「我們知道客戶需求會波動,美國廠不會限制特定一組客戶」。

不理會外界喧囂,劉德音帶領的台積電低頭走穩每一步,無論明年量產、採5奈米製程的廠房未來如何,晶圓代工龍頭已用無所畏懼的態度,正面迎向時代的改變,主動將大勢握在手中。

(作者:譚偉晟;本文由《今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