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點名國家隊,無人機財仍苦盼!雷虎、經緯航太值得期待?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6 月 10 日 10:30 | 分類 尖端科技 , 無人機 , 軍事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被點名國家隊,無人機財仍苦盼!雷虎、經緯航太值得期待?


蔡英文政府去年提出千架無人機製造需求,更規劃隨後要籌組「無人機國家隊」,被點名的包括有雷虎與經緯航太等。如今雷虎股價已狂漲、經緯航則規畫 7 月興櫃,卻被質疑無人機財尚未發酵,這些軍工股明星,後市值得期待?

軍工概念股在2022年開始「驚驚漲」,顯見市場對台灣軍工產業期待甚深,多檔股票漲了超過100%,投資人一窩蜂搶進。

包括戰機、船艦、飛彈生產等等,軍工概念股種類「百百款」。其中,俄烏戰爭使用無人機的全新軍事型態,讓全世界意識到無人機的靈活性與多功能,群起投入資源研製。

台灣呢?過去10年,政府投注於無人機的研發經費有限,至今只做出百餘架,相較於經費動輒上千億元的國艦國造、飛彈製造,無人機從來都不是國防自主的亮點。

▲ 蔡英文政府2022年提出千架無人機製造需求,標案總額超過百億元,後續更要籌組無人機國家隊。

無人機地位翻轉,但國家隊尚未成形

但無人機的地位如今翻轉。蔡英文政府2022年提出千架無人機製造需求,標案總額超過百億元,還在嘉義成立「亞洲無人機AI創新應用研發中心」,後續更要籌組無人機國家隊,關鍵廠商雷虎、經緯航太也因為頻被外界點名,備受矚目。

然而,國安會祕書長顧立雄日前被問及無人機國家隊建置進度時指出,國防部還在評估民間企業的生產量能,經測評後才能簽約、量產,預計今年定案。

也就是說,國家標案真正挹注公司營收,還得繼續等。

這也影響無人機製造廠商的財報,雷虎今年第一季EPS虧損0.1元,還被網友戲稱「玩具店」,經緯航太的營收也還是綠油油一片。

雖然股市是反映未來發展潛能,但等不及的投資人擔憂,股價從去年20多元漲到今年最高點85.2元的雷虎,是「漲真的」嗎?

雷虎6月6日召開股東會,會中除通過財務報告,也確定私募增資,用以擴充營運資金、償還貸款及轉投資。

而對於無人載具的發展,雷虎可是野心勃勃,想要「天空、海底通吃」。

▲ 對於無人載具的發展,雷虎可是野心勃勃,想要「天空、海底通吃」。

技術成熟,微型無人機做到大型無人直升機

早在2022年底,雷虎就成了經濟部遴選的第一批「軍用商規無人機系統整合主導廠商」,搶下微型無人機的主導權。

微型無人機現正進行試飛,雷虎預計第三季將原型機送交國防部等相關單位驗證,最快今年底簽約、接單生產。

事實上,微型無人機製造技術不難,應用才是重點。因此,雷虎與中華電信合作推出「無人機空中基地台」,再透過台灣強大的資通訊實力,善用5G網路,強化無人機的飛行時間與耐久度。

接下來,雷虎還要做大型智慧無人直升機。雷虎指出,除了空拍市場,無人直升機還能用在離岸風力發電機葉片檢查、防救災行動通訊基地台、搜救及運輸醫療物品等等,藉此擴大市場利基。

為了優化無人機品質,雷虎董事長陳冠如5月底才率團前往以色列,拜訪當地國防科技公司「NextVision」,預計採用他們的技術,開發客製化AI相機,植入雷虎的無人機平台,強化影像處理能力,可滿足日夜監控及不對稱作戰的需求。

這也幫助雷虎在爭取行政院評選「軍用商規」原型機標案合約以及「軍民兩用」科專時,取得優勢。

雷虎已經完成數次無人直升機的群飛測試,為NCC及中華電信明年展開的無人機防救災需求奠定基礎,除了在接下來的軍工展、航太展大顯身手,也放眼2023年底國防部的無人機訂單。

空拍技術轉水下,即時監控做掃雷

有了無人機的生產技術,雷虎也相中近來討論熱烈、蘊含千億元商機的水下無人載具。

雷虎已成功開發具備水面下群游能力的無人潛艦,在戰場上組成艦隊,偵蒐、防衛甚至攻擊。

此外,雷虎的水上移動平台搭載航行電腦自動控制及水質監測設備,連接各種感應器,透過網路通訊,提供即時監控環境的載具,未來還能用以掃雷。

經緯航太有意重返興櫃

另一家值得關注的無人機廠商經緯航太,其實2016年曾登錄興櫃,但因為多年虧損,2020年不得不終止興櫃交易,後續透過私募等方式擴充營運資金,才能撐到現在。

這段時間,經緯航太董事長羅正方沒閒著,持續優化無人機製造技術,在今年取得經濟部軍用商規無人機標案,為海軍的「陸用型無人機」兩家得標廠商之一。

4月,經緯航太更宣布與法國無人機製造商「Cavok」合作,聯合發展「長滯空無人機」,用於強化陸上與海上的情蒐、監視、偵查,具備航行時間長與自動垂直起降的特點。

無人機發展漸露曙光,經緯航太有意重返資本市場,預計今年7月重新登錄興櫃。但實際營收與獲利能否起飛,仍待觀察。

無人機產業尚未爆發,跑在前頭的廠商營運還在谷底,雷虎與經緯航太的未來真的光明?就要看政府的政策執行速度有多快。

(本文由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