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欠缺財政刺激,投資者選擇撤離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8 月 31 日 8:10 | 分類 中國觀察 , 國際金融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中國欠缺財政刺激,投資者選擇撤離


中國經濟遭受一系列危機,多年過度建設和過度借貸引發房地產危機,同時出現更大債務危機,當局增加財政刺激手段前,全球投資者選擇暫時逃離中國。

全球資金逃離中國市場

經歷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後,全球重新開放,經濟活動回到正軌,但中國經濟並沒有像世界大部分地區,出現疫情後強勁反彈,反而成長疲弱、物價下跌、房地產泡沫破滅和年輕人大規模失業,陷入大困境。

人們對中國經濟未來失去信心。消費者不願花錢、企業不願意投資,也不願意創造就業機會。

《紐約時報》報導,過去幾個星期裡,投資者從中國股市撤出逾100億美元資金,創2015年以來最長連續拋售紀錄。逃離中國的全球投資者向中國領導層傳達一個簡單資訊:要擱置審慎,開始大舉消費。

投資者對中國不連貫、緩慢和吝嗇措施失去耐心。這些措施原來目的是要重振萎靡不振的經濟,以及化解日益加深的房地產危機。謹慎降息,以及對陷入債務泥淖的房地產開發商的模糊承諾,都未能挽回投資者信心。考慮回歸中國前,全球投資人需要看到更多政府資金挹注。

未務實面對經濟衝擊

倫敦信安環球投資公司(Principal Global Investors)首席全球策略師沙赫(Seema Shah)表示,「目前的混亂和不解,代表投資者更有可能遠離。唯一出路是,增加財政刺激,因大眾缺乏信心,僅降息並不夠。」

研究機構艾摩宏觀(Alpine Macro)表示,中國政府似乎陷入癱瘓,讓投資者感到不安,幾個月來一直期盼中國面對經濟衝擊時,能像往常採取務實態度。如中國政府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曾大量支出,2015年股市崩盤期間也迅速干預。

艾摩宏觀指出,目前中國對經濟現況「沒有恐慌,最高領導層也沒有傳達任何一貫和可信計畫消息,以拯救下滑經濟」。

籌集資金,應允許地方發行債券

投資者願望清單最重要的第一項是,希望看到中國政府再次支出,無論債務上升風險如何。多數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經濟需要遠遠超過2008年危機的4兆人民幣,且應流向地方政府和銀行。儘管中國承諾會採取更多措施,支撐低迷的房地產業和消費者支出,但中央政治局7月底會議,並未把重點放在支出,沒有投入資金。

中國政府承諾電動車、電子產品和旅遊方面提供補貼,但消費補貼來自地方政府,許多地方政府資金緊絀,甚至負債累累,連公務員薪水都無法支付。

法國皮克泰財富管理公司(Pictet Wealth Management)宏觀經濟研究主管杜克澤(Frederik Ducrozet)表示,應允許地方政府快速發行債券。中國政府和各省今年現金遠少於2022年。杜克澤表示,「為了產生重大影響,成為經濟遊戲規則的改變者,必須提高到去年金額的數倍」。

沙赫希望中國能推出經濟刺激政策,但對支出沒有預期數字,因「很多事情都蒙上神祕面紗」。他說:「很多政策都是透過地方推動,沒有中央統一措施。」

部分人士認為,中國政府對財政過度謹慎。艾摩宏觀指出:「對公共部門債務上升的擔憂,既是誤導也不必要,不採取行動,對經濟造成的損害,可能需要數年才能修復。」

擔憂債務,阻礙積極擴張

瑞銀集團(UBS Bank)估計,2022年中國政府債務總額為111兆人民幣,大部分是陷入困境的地方政府欠下。

愛馬仕投資管理公司(Federated Hermes)全球新興市場主管加拉(Kunjal Gala)說:「市場希望有大動作刺激措施。」這可能會迫使中國決策者刺激方案發揮創意,如幫助房地產開發商完成已開工的大樓、改變地方政府融資方式,以及尋找其他方法增加消費者信心和財富。

投資者願望清單第二項是解決房地產業危機。在擁有房產為至高無上的國家,這可大大改善地方政府財政和消費者信心。艾摩宏觀新興市場和中國首席策略師王岩(Yan Wang,音譯)表示,儘管購房政策放寬,但首付要求較高,利率也較高,仍未達成刺激作用。商業銀行應獲得降低抵押貸款利率補貼。

投資者表示,溝通同樣重要,中國需要用言語和行動表明,私人企業利益不會成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長期追求的「共同富裕」犧牲品。

由於缺乏刺激措施,許多中國觀察家已下調中國幾年內經濟成長預期。投資研究公司晨星(Morningstar)亞洲股票研究總監陳麗子(Lorraine Tan)表示:「我們假設到2027年,中國實際GDP平均成長率為3%~4%,因認為中國政府擔憂債務,將阻止積極財政擴張。」

(本文由 中央廣播電台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