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塑膠的浮游生物不是救星,研究:可能促成奈米塑膠瘟疫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11 月 10 日 9:11 | 分類 環境科學 , 生態保育 , 自然科學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吃塑膠的浮游生物不是救星,研究:可能促成奈米塑膠瘟疫

解決塑膠污染除了少使用,沒有更好的辦法,且散落世界各處的塑膠可能對人類構成愈來愈大的威脅。科學家發現,海洋和淡水發現的浮游動物,雖然可攝入並分解微塑膠,但並不是吃掉塑膠,而是將顆粒分裂成數十萬個更小、可能更危險的奈米塑膠。

處理陸地和水生環境難降解的塑膠污染,是現代世界最迫切的問題之一。小於 5 公釐的微塑膠隨處可見,從格陵蘭島冰、溪流、河流、土壤到甚至人類胎盤。科學家發現一種浮游生物會吃塑膠,可能成為去除水中微塑膠的希望。

但最近發表於《自然·奈米技術》期刊的研究認為,後果可能更嚴重,因這種輪蟲浮游生物有專門咀嚼裝置,透過嘴巴周圍旋轉纖毛輪狀構造,每天產生 348,000~366,000 個小於 1 微米的奈米塑膠,顆粒厚度約人類頭髮 1/70

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領導的團隊將海洋和淡水輪蟲放在不同尺寸塑膠環境,檢測到食品容器的聚乙烯微塑膠及奈米塑膠,發現所有輪蟲都能攝入最大 10 微米的微塑膠,分解後將數千種奈米塑膠排泄回環境。

這些動物極其微小、無所不在且數量眾多,某處 1 公升水就有高達 23,000 隻,科學家在中國最大湖泊鄱陽湖發現輪蟲每天產生 13.3 兆個塑膠顆粒。

這些會攝入微塑膠的生物,都是將微塑膠誤認為藻類吃下肚。2018 年科學家發現南極磷蝦能將聚乙烯顆粒分解成小於 1 微米的奈米塑膠,磷蝦是鯨魚、企鵝和海豹的主要食物來源,這些微塑膠很可能從磷蝦轉移到鯨魚、企鵝和海豹等大型掠食者。

但麻州大學團隊認為,南極磷蝦基本上生活在無人地。他們選擇輪蟲的部分原因,是因為這種浮游生物遍布有人居住的溫帶和熱帶地區。理論上,每種微塑膠都可分解成 1,000,000,000,000,000 個更容易傳播的奈米塑膠顆粒,如果鄱陽湖輪蟲每天產生 13.3 兆個奈米顆粒,那全世界產生的微塑膠量就會難以想像的巨大。

團隊認為,奈米塑膠對生物體來說比微塑膠更危險,因更豐富且更具反應活性,污染範圍更遠,且會滲透活細胞。奈米塑膠不僅對各種生物體有潛在毒性,也是其他污染物的載體,此外分解過程中和後,釋放的化學添加劑可能會更多,呼籲全球科學家需更關注「奈米塑膠瘟疫」對生物的影響。

(首圖來源:Flickr/Felton Davis CC BY 2.0)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