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材料揭開量子之謎:發現新機制鐵磁性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11 月 22 日 18:02 | 分類 尖端科技 , 材料 , 自然科學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人工材料揭開量子之謎:發現新機制鐵磁性


貼在冰箱的普通磁鐵表現為鐵磁性,但最近,科學家在一種人造材料中發現全新形式的鐵磁性,其磁矩排列無法以傳統交換作用解釋。

物質具有各種磁性,如順磁性、抗磁性、鐵磁性、反鐵磁性、亞鐵磁性、超順磁性等,最常見磁性形式為鐵磁性,也就是我們日常貼在冰箱、白板上的磁鐵,其原理為材料中所有電子自旋都指向同一方向時就會產生鐵磁性,可說是滿足多種物理效應的完美組合。

其他磁性如順磁性,則是當電子自旋指向隨機方向時會出現的一種較弱形式。

但在一項新研究中,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德語:ETH Zürich)團隊發現一種奇怪的新形式鐵磁性。

研究人員原本想探索摩爾材料(moiré materials)磁性為何:一種堆疊二維二硒化鉬(molybdenum diselenide)和二硫化鎢(tungsten disulfide)的實驗材料,具有能包含電子的晶格結構。

為了找出摩爾材料具哪種類型磁性,研究團隊先施加電流、穩定增加電壓將電子「注入」材料內,接著利用雷射照射材料、測量不同偏振的光反射強度測量磁性,揭開電子自旋是指向同一方向(鐵磁性)還是隨機方向(順磁性)。

▲ 在團隊製造的摩爾材料中,如果每個晶格位只有一個電子(左),則電子自旋無序;若每個晶格位點(右)有多個電子且形成 doublons 粒子(紅色),就會轉變成鐵磁性。(Source: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最初該材料表現出具有隨機自旋方向的順磁性,但隨著團隊向晶格添加更多電子,材料超過臨界電子密度,它出乎意料地轉變為鐵磁性;更有趣的是,轉變恰好發生在每個晶格位都填滿 1 個電子之際,排除驅動鐵磁性常見的交換作用(exchange interaction)機制。

研究主要作者 Ataç Imamoğlu 表示:「這是無法用交換作用解釋的新型磁性驚人證據。」

團隊對此提出一種完全不同的機制:當多個電子進入晶格空位,會配對為 doublons 粒子,最終透過量子隧道填充整個晶格。當它們這樣做,電子會調整自旋來最小化自身動能,從而產生鐵磁性,理論已預測這種「動磁」機制數十年,但之前從未在固體材料中觀察到。

研究人員將更仔細研究該現象,檢查是否能於更高溫度再次發生這種機制。畢竟,這種摩爾材料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才進行實驗。

新論文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

(首圖來源:Flickr/Andi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