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太空望遠鏡揭示星際空間的水循環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3 月 03 日 0:00 | 分類 天文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韋伯太空望遠鏡揭示星際空間的水循環


水是地球不可或缺的生命成分,扮演創造和維持生命的重要角色。水分子在地球形成前就存在,地球形成階段末期,大量水注入地表形成海洋。然而在此之前,水是如何在星際空間循環?最新研究發現,獵戶座星雲核心的原始行星盤有大量水破壞和重新形成,研究發表於《自然‧天文學》期刊(Zannese et al. 2024)。

天文學家提出理論,水是原始行星盤的重要成分,太陽系幼年期,水存在原始行星盤,早於行星形成,此時水以冰形式存在或鎖在岩石內,也存於星際空間。之後地球大部分水運輸到形成行星的區域,融化或釋放氣體,形成海洋、河流和湖泊。但太陽系形成之初,一些水可能經歷「冰凍─解凍」循環,這情況發生在太陽系盤面還只有氣體和塵埃時。水在強烈紫外線輻射環境被摧毀,然後重新形成。雖然無法於現在地球系統再現此過程,但天文學家可將望遠鏡對準其他原始行星盤,以研究水循環。

為了理解星際空間水循環,團隊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對準獵戶座星雲的原始行星盤,距離地球約1,350光年,名為「d203-506」,是行星系統養成地。中心恆星產生的強烈紫外輻射導致d203-506水破壞和重新形成,成為真正的星際水循環實驗室。當水被紫外光破壞,水分子分解為氫氧根離子,同時釋放紅外線。韋伯太空望遠鏡可檢測到氫氧根離子釋放的紅外線,計算氫氧根離子量。團隊估計,d203-506系統的水循環,每個月破壞並補充約地球所有海洋水量。

▲ 左中圖為韋伯太空望遠鏡觀測到的d203-506,右為動畫展示韋伯太空望遠鏡觀測揭示水形成和破壞過程。(Source:NASA / ESA / CSA / PDRs4All / Salomé / M. Zannese)

d203-506系統最初是沒有恆星的星雲,只有氣體和塵埃,如太陽系45億年前狀態。在寒冷環境,含水冰或水質豐富的物質,某些因素促使星雲某些區域凝聚成較高密度,並重力作用下繼續收縮,溫度升高,最終形成恆星。恆星的紫外線照射周圍環境,導致水分子破壞和補充。故d203-506為研究幼年太陽系水循環的好模型。推測地球的水可能也經歷類似過程,之後水流向小行星和冰體,幫助形成太陽系,外太陽系冰體可能沒有經歷相同極端加熱、破壞和補充,因距離太陽更遠,太陽輻射影響較小,這也是行星科學家對遙遠冰體採樣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原始」水冰是形成太陽和行星之前星雲條件的好樣本。

(本文由 台北天文館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