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銷 2,000 億晶片、99 % 手機都在用!安謀怎麼在劣勢下打造不被取代的地位?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3 月 17 日 11:00 | 分類 IC 設計 , 半導體 , 晶片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年銷 2,000 億晶片、99 % 手機都在用!安謀怎麼在劣勢下打造不被取代的地位?


談及半導體,你或許會聯想到製造晶片的台積電、隨 AI 熱潮如日中天的輝達(NVIDIA)、還有應用晶片的手機公司如蘋果(Apple)與三星(Samsung),但他們的底層邏輯,都源於大眾較為陌生的科技公司安謀(Arm Holdings)。

安謀是一家矽智財(IC 設計中的智慧財產權,簡稱 IP)供應商,用於智慧型手機、硬碟和其他需要晶片的電器,提供低功耗、高效能的晶片架構(又稱 ARM 架構)。晶片公司向安謀取得授權,並在每次使用 ARM 架構時支付安謀費用。 就好比安謀做出了一道食譜,並賣給世界各地的廚師(晶片商),這群廚師可以依個人需求,再添加或修改 ARM 食譜,而每出一道菜,就要向安謀付費。

這間來自英國的公司,在 2021 年寫下賣出 2,000 億片的里程碑,相當於每秒產出近 900 片使用 ARM 架構的晶片,代表從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工業感測器、汽車、資料中心等,億萬的資料運算與傳輸都由安謀驅動。目前全球 99% 的智慧型手機皆用 ARM 架構設計,且全球 70% 以上的全球用戶在日常生活都接觸得到安謀產品。

能憑著矽智財獨霸產業上游,是因為其設計的架構主打低耗電,這對於行動裝置(例如手機、平板、筆電)是必要條件。如果晶片商先買下其設計架構再加以改良,則可省去前期設計所需的精力和時間,並且縮短開發週期。

原是電腦公司艾康小金雞,獲蘋果投入資金後獨立

安謀一開始是英國電腦公司艾康(Acorn Computers)的研發部門,在 1990 年獨立出去,在那之前,艾康為了攻進個人電腦市場,便看上英特爾(Intel)的處理器欲尋求合作。被一口回絕後,便想自行開發。

第一代處理器發表後,效能一鳴驚人,處理能力較艾康前代的產品高出 25 倍。由於是建立在 RISC 架構上(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是將指令簡化,來編寫程式的設計模組),從此便以「ARM 架構」(Acorn RISC Machine)在科技業闖出名堂。

不料艾康並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撐此晶片架構的研發,恰好對手蘋果對此產品有意嘗試,但礙於競爭關係不方便出手。艾康決定讓這支 12 人的研發團隊自立門戶,在蘋果、艾康和 VLSI(現為恩智浦半導體旗下公司)的合資下,安謀誕生於英國鄉間的穀倉,那是他們最初辦公的地方。

公司草創初期,便意識他們最大的軟肋是沒有任何一項專利,團隊的強項也不在製造。放眼當時,如英特爾的晶片是從設計到製造一手包辦。安謀並不打算跟制霸市場的英特爾競逐。 考量到研發量能與蘋果挹注的資金,他們選擇把設計完的晶片架構,授權給他人製造,再針對每部使用 ARM 架構而成的裝置收權利金。

安謀的策略在於把劣勢看做機會,縱然不敵科技大老、規模有限,但他們集中資源,專心發展一條路線成特色。

奪得先機卡位全球,開源架構鼓勵大廠改良產品

剛成立時,客戶僅有出資者艾康與蘋果,安謀必須另闢財源,若要讓自家的產品架構引領市場,就需要讓用途具有廣泛性。安謀認為,科技業迭代快速,若架構使用者的量體不夠大,就容易被其他設計淘汰。於是第一任執行長羅賓‧薩克斯比(Robin Saxby)上任後,就先到亞洲推銷業務,旨在盡快增加安謀授權的普遍性,更設下目標要在 2000 年前銷售 2 億片使用 ARM 架構的晶片。

ARM 架構的低耗電特性,吸引了行動電話廠商的合作。比起把技術鎖在自家,安謀更願意開放合作,他們鼓勵被授權者自行實驗,也很樂於調整自家的設計。1998 年安謀掛牌上市,首日便衝上 10 億美元市值,也早已突破 2 億片晶片的目標,奠定其在晶片產業的核心地位。

所有需要應用到資訊處理的電子產品,都落在安謀的藍圖裡,但他們不滿足於此,仍另闢電腦伺服器的戰場。

遙想當年英特爾對個人電腦市場的宰制、拒絕合作處理器,安謀盤算若能搶到 10% 的市占,就足以對英特爾構成威脅。但開發所費不貲,因此安謀也在尋覓與其他金主合作的機會。

科技巨頭的商戰籌碼,安謀成軟銀最大投資王牌

日本控股集團軟銀(Softbank)的社長孫正義,則相中了安謀這個投資標的。2016 年,兩家一拍即合,孫正義只花了 64 天便處理完畢如此大型的跨國併購案,以 320 億美元將安謀私有化及下市。

截至 2023 年,以安謀為處理架構器的晶片已出貨 2,500 億片,總計營收 28 億美元。並透過軟銀的協助再度上市,成為當年度全球最大規模 IPO(公開發行),預估超過 540 億美元。

(本文由 經理人月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Kārlis Dambrāns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