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的 AI 無人超市,背後卻是千名印度「工人智慧」?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4 月 09 日 15:45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Amazon , 人力資源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亞馬遜的 AI 無人超市,背後卻是千名印度「工人智慧」?


說起無人商店,莫名想抬頭看看日曆,2017 年前後短暫風潮後,留下的只有一地雞毛,但當時人們都說這就是零售業的未來。

無人其實只是概念性無人,原來負責收銀的店員轉去負責機器無法操作的業務,如現做熱食、補充貨架,那還能稱為「無人收銀」嗎?也不準確,巨頭亞馬遜最近曝光「收銀員」不是消失,而是幕後默默做工。

當你拿完就走,有人為你負重前行

亞馬遜無人超市智慧收銀技術 Just Walk Out(拿完就走),2016 年首次於體驗店亮相,2018 年開店。當時驚豔眾人,提前註冊綁定帳戶後,只需掃碼走進門市,拿起想要的東西,不用排隊,不用收銀員一件件掃描商品,走出店即可,之後銀行帳戶會自動扣款。為了感測顧客拿走的商品,Just Walk Out 使用鏡頭、感測器、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等技術。

幾年過去,漸漸褪去光環的「老」技術又掀起波瀾。4 月 2 日亞馬遜宣布,40 多家亞馬遜生鮮商店的 27 家,將 Just Walk Out 換成智慧購物車服務 Dash Cart。亞馬遜解釋,調整是因顧客需求變了,Just Walk Out 無需排隊當然很好,但顧客也希望購物時就知道花了多少錢。

Just Walk Out 缺點是顧客離店後收到帳單時間不定,短則幾分鐘,長則數小時,消費者心裡沒底。Dash Cart 可在購物時掃描商品,螢幕即時看到消費總額,也無需顧客排隊結帳,挑好東西、穿過車道、走出超市即可。

部署 Just Walk Out 時,硬體安裝成本,雲端計算成本都不低,現場還需要員工上架商品,所以新技術更適合機場等小型商店。亞馬遜沒有想到,Just Walk Out 合理下台,順帶脫離科技外衣,讓外界注意到幕後人工。來去如風的顧客可能覺得 Just Walk Out 就是自動化,但依然離不開人工和標籤員。

外媒 The Information 去年曝光,截至 2022 年中期,亞馬遜超過千名印度員工參與 Just Walk Out,工作主要兩項,一是看邊看影片邊核查訂單,使帳單正確,二是幫圖片上標籤,訓練機器學習模型。甚至到了 2022 年,每千筆訂單仍需 700 次人工核查,遠高於亞馬遜預估 20~50 次。

亞馬遜發言人回應確實有開徵人工核查員,但爆料數字不正確,拒絕透露真實數字,可說「收銀員」依然存在,只是改成遠端作業。這次趁著亞馬遜撤下 Just Walk Out,質疑聲又起,甚至有人拿 ATM 裡其實有個人的哏圖取笑,亞馬遜只得再次回應,如果大家把 Just Walk Out 人工想成印度員工圍坐著看顧客購物直播,那就大錯特錯了。

(Source:Joseph Racknitz,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人類員工應稱為「機器學習助理」,主業是標記圖片,改進底層機器學習模型,但偶爾做副業,檢查影片片段,幫忙確認少部分 AI 無法確認的訂單,畢竟人類買東西多會挑三揀四、意外頻出,無法像 AI 照規矩行事。其實 AI 業有很多標註員非常常見,但放在無人超市等強調智慧的功能,就有點反直覺。Just Walk Out 給人的驚豔不是假的,但人類參與度或多或少被淡化,這也是 AI 炒作熱潮的通病之一。

每個成功 AI 模型背後,都有一群性價比高的員工

AI 業有個灰色地帶:人類智慧。亞馬遜旗下 Mechanical Turk 外包平台,將資料標註、圖片辨識等外包給全球工作力,幫企業訓練和操作 AI 系統。這些任務對人類很簡單,但計算機難獨立完成,所以又叫「人類智慧任務」(HITs)。

「Mechanical Turk」之名出自 18 世紀下棋裝置,因能和人類下西洋棋轟動一時,還至世界各地展出,後來揭露是騙局,其實是人類躲在裡面。透過一樣的名字,現代和當年騙局構成微妙的循環,人類智慧在看似自動化的外表下,依然扮演重要角色。

儘管 AI 已經殺遍象棋和圍棋,經大量資料學會辨別五官和交通號誌,但很多新領域 AI 仍需人類智慧打底,雖然這些事聽起來非常基礎,門檻很低。去年有新聞,為了不讓 ChatGPT 滿口暴力、性別歧視和種族主義,OpenAI 另訓練檢測有害內容的 AI,再當作檢測器放入 ChatGPT,以檢測和過濾輸出內容,就需要標記員,這由肯亞勞工負責,幫暴力、仇恨和性虐等有害內容上標籤。他們領微薄薪水養家糊口,並因網路最黑暗的角落承受心靈創傷。

人類想像力無窮無盡,AI 也無法完全預測,將來 AI 能什麼地方有用,又哪裡需要人類輔助。

連成人內容也來蹭熱度,AI 可模仿某個當紅創作者的口吻,發送曖昧簡訊給粉絲;省時省力同時和幾百個粉絲聯絡,創作者自然樂意使用。有些成人內容 MCN 機構,特聘員工檢查 AI 產生內容,避免被平台發現作弊。

每個成功 AI 模型背後,都站著一群性價比高的人類。AI 犯錯,人類糾錯,AI 等待投餵,人類處理大量數據。Google DeepMind 聯合創辦人兼首席執行長 Demis Hassabi 最近接受採訪時說,數十億美元投入生成式 AI 新創和產品,造成很多泡沫,AI 應當作「科學的終極工具」,如預測蛋白質結構的 AlphaFold 模型,人類即將迎接科學界新文藝復興,但人們更想炒股和討論假消息。

不知道他是否影射 Google 對手 OpenAI,但他的話確實很有啟發性。

AI 是否每個領域都表現出色或提高效率,還需要詳細分析,同時過度炒作和期待,AI 也掀起服務廉價外包勞工的新浪潮,不少企業為了沾 AI 的光,忽略產品細節和消費者體驗;打開某個 AI 產品,可能覺得像體驗魔法,但巨大黑箱背後,聚集了全世界最聰明的腦袋,也有沉默不語的無名氏,就像當年下棋裝置裡的人。

讓人類和 AI 做各自擅長的事

說起自動化,如無人商店,總有種說法是員工效率更高,讓系統自動追蹤貨架及時補貨,有更多時間和顧客互動,服務更好。但 AI 不是完全智慧時,現實當然不太豐滿。

AI 語音點餐服務就是又一個反面例子。「得來速」點餐在國外非常普遍,開車顧客無需下車或進店,直接在車上點餐、付款和領取食物。如果請 AI 服務員站檯,人類只在廚房工作,速度會否更快?

但實際狀況更偏向 AI 拖人類後腿。北美知名漢堡品牌 Wendy′s 去年高調宣布,6 月新員工聊天機器人上工,簡化訂單流程,減少車道排隊狀況。2021 年開始 Wendy′s 和 Google 合作,因 Wendy′s 統計發現,AI 可將訂單時間縮短 22 秒,準確率達 86%,但反面想錯誤率有 14%,等於每七張訂單就有一張有錯,必須請人類員工收爛攤子。

如果一個人類員工犯這麼多錯,可能早就捲鋪蓋回家了,但這是 AI,企業能忍就忍,因證明他們有跟上時代。AI 錯誤率高很簡單,因顧客不是機器人,不會按程式執行,可能反悔、重複說話或有特別要求,導致 AI 容易誤解。另口音、汽車噪音等都是干擾。

彭博社去年 12 月報導,某點餐機器人供應商在菲律賓等地徵助理,工作是檢查超過 70% 訂單,確保 AI 系統沒出錯。中國優衣庫使用基於 RFID 標籤的自助掃描結帳系統,當衣服放入框內,價格就出來了,再掃碼支付,雖沒有 Just Walk Out 一步到位,但結帳速度更快,窗口更多,但高峰期仍需排隊,旁邊也有人類店員打包和結帳。

同樣零售業想趕上 AI 熱潮,吸引媒體和大眾目光,不一定非要在終端下工夫。便利商店 7-11 另闢蹊徑,不是請 AI 和消費者直接打交道,而是讓 AI 從事「腦力活動」:2024 年春季開始,7-11 用 AI 分析銷售數據和社群媒體回饋,為新產品產生文字和圖像,甚至產生新產品提案。近九千名 7-11 員工約千名管理人員開始使用 AI 系統,再逐步擴大到產品開發和行銷員工。

這順序剛好和無人商店相反,但加速消費者調查、縮短產品開發時間,甚至少開幾次會,同樣也降本增效。

有時 AI 也可當噱頭,等消費者買單。中國無印良品新商品「AI 薯條」號稱經過 3 兆次比較後 AI 認為人類一定會喜歡的口味,分為中式、西式、東南亞三種,好奇人類嘗試後發現,就是薯條味和調料味,但至少有人願意買單 AI 的創意,上一次當。

不論超市購物還是速食店點餐,零售工作瑣碎又隨機,AI 還不能完全掌握,或說將人類互動徹底自動化,沒那麼容易,人類的抽象 AI 還把握不住,壞消息是人類因 AI 有更多工作,因要幫 AI 善後。好消息是 AI 暫時不會取代人類,因人類還可幫 AI 打工,薪水甚至比 AI 便宜。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Shinya Suzuki CC BY 2.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