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經典物理學極限,科學家首利用量子糾纏測量地球自轉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6 月 20 日 17:39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打破經典物理學極限,科學家首利用量子糾纏測量地球自轉


測量地球自轉的方法不少,過去也取得大量研究成果,但科學家最近首次利用量子糾纏方法測量地球自轉速度,不只促進理解量子世界如何與重力相互作用,也為不相容的量子力學、廣義相對論提供突破口。

Sagnac 干涉儀是對旋轉最敏感的裝置,一直在基本物理學實驗中發揮關鍵作用,替愛因斯坦建立狹義相對論做出貢獻,還能測量時空本身的微小漣漪,即重力波。隨著技術進步,干涉儀還可以使用各種不同量子系統進行操作,包括電子、中子、原子、超流體、玻色–愛因斯坦凝態(Bose-Einstein condensate)等。

如今,維也納大學物理學家 Philip Walther 團隊甚至利用它作為測量地球轉速的終極工具,透過量子糾纏方法檢測旋轉效應。

首先,科學家發送一對相互糾纏的光子進入干涉儀,在裝置內部,光子可順時針或逆時針穿過光纖環,由於糾纏特性,這 2 個光粒子沿著 2 公里長的閉合路徑往相反方向行進,在不同時間抵達起點。

它們的行為就像同時測試兩個方向的單一粒子,由於地球旋轉,不同路徑對應的行進距離略有不同(對觀察者來說,朝其中一個方向行進的光顯得更快,朝另一相反方向行進的光顯得更慢),使得糾纏光子出現薩格納克效應(光波相對速度差異導致兩束光之間的相移),引起量子干涉。

測量結果確認相移僅由地球自轉引起,對應之地球自轉速率與當前已知的地球旋轉速度一致。

這項研究結果與方法進一步驗證基於糾纏的裝置,對偵測旋轉的靈敏度有所提升,或將有助於未來透過時空曲線測量量子糾纏行為的實驗。

新論文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

(首圖來源:pixabay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