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歐半導體合作論壇,產業界 A 咖:氣候變遷是挑戰、積極合作有必要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6 月 28 日 8:00 | 分類 半導體 , 科技政策 , 能源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台歐半導體合作論壇,產業界 A 咖:氣候變遷是挑戰、積極合作有必要


今年下半年,台積電德國廠將在歐洲最大的半導體聚落「薩克森矽谷」(Silicon Saxony)開始動工,眾所矚目,因此,經濟部、對外貿易發展協會以及全球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6 月 10 日在德國柏林主辦的「台歐半導體合作論壇」,也吸引許多產業界 A 咖親自出席,規模盛大。針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的走向,多位專家學者的共識有三,第一,數位化很重要,氣候變遷是挑戰,半導體產業與能源之間的關係密切,生產晶片固然會消耗能源,但半導體也可能是減碳的加速器;第二,這個產業是人類智慧的集合,幾乎沒有人可以全包,所以一定要合作,合作才能共贏。

數位化、脱碳化  推升全球半導體需求

英飛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nfineon Technologies)執行副總湯瑪斯夏夫鮑爾(Thomas Schafbauer)說:「如果我算得沒錯,台灣在過去30年裡生產了大約5.3億片晶圓,我的數字不一定精確,持保留態度就好,不過,5.3億片聽起來很多,對吧?如果把晶圓轉化回沙子,轉化為二氧化矽,其實沙子的量比帝國大廈所需的混凝土還要少,也就是說,我們只用了相當於建造帝國大廈的沙量就為全球電子工業提供動力,我認為,沒有耗費大量資源,我們可以為此感到驕傲,這對電能相關的產業是一種提示。」

台積電歐洲子公司ESMC股東「英飛凌」執行副總湯瑪斯夏夫鮑爾在台歐半導體合作論壇上表示,現在有兩個全球趨勢和半導體產業關係密切,第一個是脫碳化,因為氣候變遷是全球議題,大家都正在努力減用化石燃料,勢必需要半導體促進電氣化;另一個全球趨勢則是數位化,當人們想發展人工智慧AI,前提就是掌握海量的數位資料,也就是說數位化是大勢所趨,對許多數位技術的發展來說,晶片扮演重要角色。

湯瑪斯夏夫鮑爾指出,沒有技術數位化就沒有脫碳化(There will be no decarbonization without digitalization.),兩者無法拆開來看,身為車用晶片大廠的英飛凌把半導體視為數位化、脱碳化的推手。他說:「你們看汽車工業領域的四大趨勢,我想你們看了都不會太驚訝,第一,綠色交通運具,例如電動車,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是氫能汽車;再來是自動駕駛,這是未來幾年內大眾最渴望的東西之一;車輛到車輛的通訊技術、車輛到基礎設施的通訊技術;然後你當然想要一台不會被駭客攻擊的車,你會希望車子有資安保護,實際上,一塊小於1平方毫米的安全晶片就可以確保你的車安全無虞,所有零組件都很重要,未來幾年內,這一切都正在推升半導體的需求。」

半導體產業供應鏈遍布全球  環境影響不容小覷

▲ 台歐半導體合作論壇上,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右1)擔任議題討論主持人,他和瑞昱半導體副總經理暨發言人黃依瑋(右2)、德國工商團體「薩克森矽谷」(Silicon Saxony)顧問Torsten Thieme(左1)、「德國電氣工程與電子工業中央同業公會」(ZVEI)執行長Wolfgang Weber(左2)一同探討半導體如何推進永續新未來。

德國電氣工程與電子工業中央同業公會(ZVEI)執行長威伯(Wolfgang Weber)表示,他和湯瑪斯夏夫鮑爾的看法類似,全球對半導體的需求只會持續增加,而晶片製造商也有責任盡可能降低生產過程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他說:「眾所周知,我們這個產業的產品對能源效率、電氣化的影響多麼大,大家需要更多的半導體,大家需要更多的微電子技術去協助世界達成脫碳任務,電氣化和數位化是關鍵,湯瑪斯已經說了很多,完成這些工作就是需要感測器、微處理器、功率半導體等產品,當然,在生產這些產品時,我們有責任盡可能提高綠色製造的程度。」

▲ 「德商默克」(Merck)全球薄膜科技事業執行副總裁冉紓睿(Surésh Rajaraman)在台歐半導體合作論壇上指出,典型的半導體生產過程至少需要經過4個國家、3趟、數百天的運輸歷程。

然而,由於半導體產業鏈相當全球化,半導體關鍵材料大廠「德商默克」(Merck)全球薄膜科技事業執行副總裁冉紓睿(Surésh Rajaraman)指出,半導體產業肯定是運輸碳排大戶。他說:「這個產業的供應鏈遍佈全球,過去15年來,這個產業已經創造出全球供應鏈,如果你仔細觀察生產過程從頭到尾的每一個步驟,典型的半導體生產過程至少需要4個國家、3趟、數百天的運輸成本。眾所周知,氣候變遷是一個所有人都在面對的挑戰,排碳大戶和超大規模資料中心都致力於實現淨零目標,但是,超大規模資料中心和半導體製造商的淨零目標有將近20年的差距,若真的要縮小這樣的差距,產業需要積極合作。」

運輸排碳大戶  半導體產業須合作解決困境、創造共贏

冉紓睿指出,經營超大規模資料中心的大企業例如微軟、蘋果、Google和Meta,都承諾在2030年實現淨零或碳中和,然而,大部分半導體公司的淨零目標都設定在2050年,差距多達20年;他相信,這個產業團結起來應該可以做得更多,這也是為什麼默克加入全球半導體氣候聯盟 (Semiconductor Climate Consortium, SCC),並積極參與聯盟的運作。

台歐半導體合作論壇上,許多產業界A咖都不斷提到,半導體產業是人類智慧的集合,幾乎沒有人可以全部包辦所有生產流程,再加上這個產業也有責任為減緩氣候變遷盡一分力,所以整個產業一定要合作,合作才有機會解決困境,合作才能創造共贏。

(本文由 中央廣播電台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