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判讀癌症核磁共振影像,不僅快速且可能更準確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7 月 11 日 8:2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AI 判讀癌症核磁共振影像,不僅快速且可能更準確

AI 癌症影像判讀應用越來越廣,並逐步展現極高效率與準確性。最近跨國大規模研究顯示,AI 輔助判讀攝護腺癌醫學影像時比放射科醫師更有效率,偽陽性機率也減低一半。這項由荷蘭拉德堡德大學(Radboud University)醫學中心科學家主導研究,發表於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腫瘤學》(The Lancet Oncology)。

攝護腺癌高風險男性若要精確診斷及定位病灶,核磁共振造影(MRI)是最好選擇,可準確判斷罹癌風險、腫瘤位置及惡化程度等。因是非侵入性檢查,過程不會有不適,受檢者接受度普遍較高,但結果須由放射科、泌尿科醫師聯合判讀,且核磁共振結果判讀需大量專業知識,故醫師工作量大增,若能研發出可信賴的 AI,能大大幫助減輕醫師壓力。

為了訓練出強大影像判讀 AI,荷蘭人工智慧教授 Henkjan Huisman 和放射科醫生 Maarten de Rooij「籌辦」人工智慧團隊和放射科醫師大型競賽。先彙整荷蘭和挪威醫學中心萬餘筆標記是否有攝護腺癌的核磁共振影像,交給 20 國 200 多個人工智慧團隊分析圖像。排名前五演算法進一步合併成「超級演算法」,最後再以另 400 筆未標記交給超級演算法與放射科醫生評估,兩方一較高下。

結果顯示,AI 檢測攝護腺癌比放射科醫師多近 7%,雖然人工智慧辨識出可疑區域有些後來發現不是癌症,但 AI 比醫師少 50%,代表人工智慧可避免較多無謂驚慌及多餘切片檢查。如果後續研究再度證實這結果,此次研發的超級演算法可望將來對放射科醫師和患者都很有幫助。

Huisman 教授表示,社會對人工智慧的信任仍不足,因有些 AI 確實仍不可信,故他致力兩方面改善可信度。一是公開透明測試,更公平公開評估人工智慧表現。第二是建立類似航空業的品管體系。如果兩架班機差點相撞,安全委員會必研究改進飛航管理系統,以免危險再次發生。他說:「我希望人工智慧發展也能如此,我想研發能錯誤中學習的系統,以便人工智慧受監控並持續最佳化。如此,我們才有機會建立人們對醫療人工智慧的信任感。」如此將有助幫助醫療保健人工智慧變得更好、更有效率。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