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第一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Triton)」去年 10 月 9 日升空,經過半年左右時間調校參數,最終風速產品已正式上架台灣資料中心(TACC),有效改善台灣西部、北部低層風場模擬正確性,增加岸邊強降雨預報準確度。
氣象衛星「獵風者(Triton)」由國家太空中心(TASA)研製,每日可蒐集 3~4 萬筆海面反射訊號,其中 7,000~8,000 筆可產出最終風速產品,做為氣象觀測及預報參考數據。
根據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楊舒芝教授初步研究,獵風者衛星資料能協助進行風速與水氣修正,彌補雷達在近地表區域的資料空缺,明確增加強降雨預報準確度。
太空中心吳宗信主任表示,國際上以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反射訊號接收儀(GNSS-R)酬載觀測海面風速的技術剛起步,而獵風者衛星已搭載 GNSS-R 投入實際應用,未來除了就高風速資料處理及應用技術展開國際合作,也計畫在其他衛星任務搭載 GNSS-RO/R 酬載,取得更多氣象觀測資料。
中央氣象署長程家平指出,獵風者衛星的 GNSS-R 應用在氣象角度備受期待,它可以觀測海面大風,與其他只能觀測小風的衛星大為不同。
目前獵風者衛星風速產品能充分掌握每秒 20 公尺以下的風速,將持續進行反演方法研究朝高風速目標前進。當前衛星釋出的資料包含上游產品(原始 DDM)、中間產品(校正後 DDM 與輔助資料)、最終產品(浪高與海面風速<20m/s ±3m/s)。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