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成本上升、勞動力老化,以及來自中國進口產品的競爭,工廠倒閉,外資撤出,導致占泰國 GDP 近四分之一的製造業搖搖欲墜。去年泰國關閉近 2,000 家工廠,經濟學家指,泰國長達數十年的製造業驅動型經濟模式已經被打破。
泰國的製造業是 5 千億美元經濟的基石,然而 2023 年 7 月至 2024 年 6 月期間,工廠關閉量較前 12 個月增加 40%,同期失業人數大增 80%,超過 51,500 名工人失業。新開工廠的數量也有所放緩,影響已蔓延至汽車業等做為經濟主要驅動力的產業,最近日本汽車製造商鈴木汽車關閉泰國工廠,加劇危機感。
小型製造商也由於能源價格上漲和工資相對較高,不只需面對生產成本上升的問題,也必須與跨國企業競爭,無法及時適應的製造商不得不關閉業務或生產其他產品。
泰國總理去年上任時承諾,在四年任期內將年均 GDP 成長率從過去十年的 1.73% 提高到 5%。然而,泰國要達到 GDP 年增率 5% 的目標,必須仰賴製造業,現在看來目標越來越難實現。
目前泰國製造業占經濟比重已下滑到 24%,接近 1993 年以來最低點。工業產能利用率已降至 60% 以下。大規模工廠倒閉和裁員,正在侵蝕經濟穩定性,降低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並抑制市場情緒。目前泰國經濟預計今年僅成長 2.5% 左右,這是大多數泰國人對總理斯雷塔表現不滿意的因素之一。
▲ 泰國製造業 GDP 近年持續下滑。(Source:TradingEconomics)
泰國總理也承認,泰國製造業需要適應經濟現實經濟學家認為,泰國製造業受到壓抑,主要原因是中國出口所有的商品,泰國應該重新集中精力生產中國不出口的產品。
但在轉型之前,先豎起保護主義大旗。泰國宣布從本月開始將對價格低於 1,500 泰銖的廉價進口商品徵收 7% 的增值稅,這些商品主要來自中國,但此類產品仍免徵關稅。
為了刺激消費,泰國政府 8 月將推出一項備受批評的計畫,名為數位錢包,準備向 5 千萬公民提供 1 萬泰銖的數位貨幣,用於當地企業消費,數位錢包是執政黨在去年大選前的一項主要競選承諾。政府相信這項計劃將引發一場經濟風暴,預計將推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 1.2 ~1.6%。然而,經濟學家批評指出,與其他措施相比,發錢是促進持續經濟成長的一種最無效的方式。
分析指出,泰國的困境突顯全球經濟變化更廣泛的影響,生產成本上升以及來自中國的競爭加劇,是許多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在中美貿易緊張局勢下,各國將不遺餘力地保護國內產業。
- Thai economy faces upheaval due to factory closures and cheap Chinese imports
- Thailand’s Manufacturing Woes Threaten Economic Stability
- Thailand is set to roll out a controversial $13.8 billion handout plan in digital money to citizens
(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