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數位貨幣的浪潮中,台灣央行數位新台幣(CBDC)計畫似乎箭在弦上。對於沒有銀行帳戶的人來說,不記名錢包是否能成為他們的救命稻草,讓金融服務觸手可及?
同時,如何確保年長者和低收入群體在數位貨幣普及後,依然能輕鬆使用數位貨幣,將是一大挑戰。借鑒其他國家CBDC試點和發行的成功經驗,怎樣才是適合台灣的策略?數位新台幣能否為台灣金融未來帶來新希望?
年長者和低收入族群在數位貨幣時代會被遺忘嗎?
如今我們不得不正視一個重要議題:金融包容性與數位落差。這個議題關乎社會公平,以及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特別是在中央銀行數位貨幣(CBDC)即將推出之際,如何確保所有群體都能平等享受金融服務,成為刻不容緩的挑戰。
首先是無銀行帳戶人群的金融需求。這些人可能因為信用紀錄不佳、收入不穩定或居住地偏遠等原因,無法享受傳統銀行服務。對此,不記名電子錢包可能是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這種錢包不需要綁定銀行帳戶,使用者可以在便利商店或特定地點儲值,進行小額支付和轉帳。
然而,這種方式也面臨監管挑戰,尤其是在防制洗錢和打擊資恐方面。因此,金融監管機構需要在普惠金融和風險控制之間取得平衡,例如可以考慮設置交易限額,或要求大額交易時進行身份驗證。
我們也必須關注數位落差問題,特別是年長者和低收入群體在使用數位金融服務時可能面臨的困難。大部分老年人可能無法輕易適應全面數位化的金融環境。為解決這個問題,在推行CBDC的同時,或許可保留足夠的實體ATM和銀行櫃檯服務。
如何保持交易透明度和安全性?
考慮到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在交易活動的監管方面,我們需要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來提高監管效率。例如,可以借鑒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的做法,建立大數據分析平台,即時監控市場交易數據,及時發現和處理異常交易行為。
同時,我們還應該加強跨境監管合作,因為許多金融犯罪活動往往涉及多個國家的司法管轄。台灣可以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如防制洗錢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FATF)的活動,與其他國家交換資訊,共同打擊跨境金融犯罪。
我們不能忽視科技在監管中的重要作用。監管科技(RegTech)和監督科技(SupTech)的應用可以大大提高監管的效率和成效。例如,我們可以利用AI技術來找出可疑交易模式,使用區塊鏈技術來追蹤資金流向,或者採用智慧合約來自動執行某些監管要求。
其他國家如何解決CBDC挑戰?
我們可以學習瑞典的經驗,做為一個現金使用率極低的國家,瑞典的CBDC開發主要是為了應對現金消失可能帶來的金融排斥問題。瑞典央行特別強調離線支付功能的重要性。這對台灣有重要啟示。雖然台灣的現金使用率仍然較高,但隨著電子支付的普及,我們也需要未雨綢繆,考慮如何藉由CBDC來確保所有公民,特別是老年人和偏遠地區居民,都能享受到數位金融服務。
同時,考慮到台灣的地理環境和自然災害風險,開發具有離線支付功能的CBDC對於提高金融系統的韌性也十分必要。此外,瑞典在CBDC開發過程中與民營企業的密切合作,也為我們提供了參考。台灣可以考慮邀請本地金融科技公司參與CBDC的設計和測試,以促進創新並提高系統的實用性。
最後,讓我們看看歐洲央行的數位歐元。做為一個跨國貨幣聯盟的CBDC,數位歐元面臨著獨特的挑戰,如何在各成員國間協調政策、如何處理跨境支付等。雖然台灣不存在類似的跨國貨幣問題,但歐洲央行在隱私保護、反洗錢和反恐融資等方面,仍然值得我們關注。此外,歐洲央行強調CBDC不應取代現金,而是做為現金的補充功能,這一點也值得台灣考慮。畢竟,維護使用現金的選擇權不僅關乎個人自由,也是確保金融系統韌性的重要手段。
(首圖來源:Flickr/Chi-Hung Lin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