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界積極開發抗生素新藥!使細菌幾乎不可能有抗藥性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7 月 29 日 12:45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科學界積極開發抗生素新藥!使細菌幾乎不可能有抗藥性

世界衛生組織(WHO)2023 年 11 月報告,包括抗生素抗藥性在內的抗菌藥物抗藥性直接導致 2019 年全球 127 萬人死亡,總計 495 萬人死亡,而世界銀行估計到 2050 年,抗藥性可能會使醫療費用增加 1 兆美元,因此細菌抗藥性是「全球最大的公共衛生威脅之一」。

目前細菌感染就是使用正確的抗生素,以正確的治療方案殺死細菌來阻止疾病,但細菌卻正在努力生存,並開始產生抗生素抗藥性,這是一件嚴重到可能危及生命的事情,因此科學家正積極開發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無法產生抗藥性的藥物。

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UIC)提出新的雙重作用抗生素,能使細菌幾乎不可能產生抗藥性,因為研究人員開發一種「大環酮合成抗生素」,使用兩種不同的機制來消滅細菌,這種藥物使細菌產生抗藥性的難度提高一億倍,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化學生物學》雜誌。

研究團隊指出,這種新型雙效合成藥物稱為「大環酮」,對細菌有兩種不同的作用,並可以殺死蛋白質的產生,就像目前使用的「巨環內酯類抗生素」一樣,大環酮類藥物可以干擾細菌的 DNA 結構(DNA 旋轉酶),其作用方式與目前的氟喹諾酮類藥物類似,這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抗生素。

研究人員發現,大環酮類藥物與核醣體的結合比巨環內酯類藥物更緊密,而核醣體是產生蛋白質的細胞結構,因為巨環內酯能夠阻斷已對巨環內酯具有抗性的細菌菌株內的核醣體,這些細菌在處理新化合物時未能活化抗生素抗性基因。

「這種抗生素的美妙之處在於能透過細菌中的兩個不同目標殺死細菌」,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藥物科學教授亞歷山大·曼金(Alexander Mankin)表示,如果抗生素以相同的濃度擊中兩個目標,那麼細菌就會通過兩個目標中任何一個,獲得隨機突變而失去產生抗藥性的能力。

研究人員進行不同的實驗,發現某些劑量會阻斷核醣體,而其他藥物會干擾細胞的 DNA,例如氟喹諾酮類藥物,並計算出大環酮阻斷核醣體和 DNA 旋轉酶的最低有效劑量,所以現在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如何有效地使用這類大環酮抗生素,但目前尚不清楚何時可以提供給患者使用。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