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臨近 9 月,人們就開始期待某家公司的發表會邀請函:歷年邀請函都會各種暗示 iPhone 新特性,今年所有爆料最搶眼的就是 iPhone 16 會有實體拍照鍵。
機身增加按鍵尤其拍照鍵並不少見,諾基亞 Lumia 系列標誌之一,就是機身右側的拍照快捷鍵。從 iPhone X 開始,iPhone 長相已維持七年沒什麼大變化,但蘋果想改變機身按鍵這件事,已悄悄開始。
iPhone 15 Pro 的動作按鈕為什麼很少人用
iPhone 15 Pro 與 Pro Max,iPhone 誕生至今的靜音滑鈕成了自定義功能的動作按鈕,起初很有趣,身為攝影師,不用解鎖手機就能喚醒相機令人振奮,於是第一時間設為相機,然後就遇到第一個問題:不合人體工學。
用戶越來越要求顯示效果,手機螢幕也增大,但人手寬度有限,想在有限橫向空間增加面積,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增加縱向空間,於是手機越來越長,iPhone 也不例外。
動作按鈕接近手機左側上方,狹長機身左手手指很難直接碰到,想從容長按,必須將手往上移,握住接近手機中部的位置才行,這就偏離日常用手機的握持範圍了。這位置原屬音量鍵,沒有迫切後續操作需求,可穩扎穩打將握姿調整後再用手機,但攝影功能不一樣,喚醒相機後,需要盡快穩住手以免畫面抖動。
筆者試用期間又出現第二個問題:長達一週沒用到,總是下意識喚醒螢幕,從介面打開相機。原因其實不難理解,這顆按鍵的設計實在太不直接:音量鍵上方的按鍵,很難令人想到它代表拍照,常常拍完照後才發現又忘了拍照「快捷鍵」,但完全不影響筆者下次還是忘記。
這並不是特例,Reddit 忘記這顆按鍵的人更多,某用戶回答「你如何用動作按鈕」時回覆:我設成手電筒,然後就忘記了。
迅速調用相機只是這顆新動作按鈕的功能之一,還支援自定義許多其他功能與快捷指令幫助更多用途。放棄喚醒相機以後,筆者又嘗試廣為流傳的功能:觸發動作按鈕時,手機會據目前狀態開啟功能,如螢幕若蓋住,動作按鈕可切換靜音狀態,手機橫著舉起時,動作按鈕喚醒相機,手機朝上放置,喚醒支付條碼。
這聽起來很美好,不過實用面不太順利:要麼拿出手機,眾目睽睽下解鎖,再按動作按鈕等著功能啟動,操作流程莫名的卡頓,導致空檔總要等待,雖然等待時間沒有很久,更要命的是常忘記這功能對應什麼狀態,每次需要某功能又忘記時,按動作按鈕時就像玩俄羅斯轉盤刺激。
手機史的多功能按鍵不少見,小米 4 就有可插入 35mm 耳機的特殊外設:Mi Key金屬鍵結構十分簡單,一頭是標準 3.5mm 耳機插頭,另一頭是稍微突出的按鍵,裝上手機後只要輕按,即可喚醒提前設好的功能,可說是外接的動作按鈕。但 Mi Key 與 iPhone 15 Pro 新動作按鈕一樣,讓人困擾:自定義與捷徑賦予按鍵無限可能性,但也讓人搞混實體鍵的意義。
這種混亂近年不少見,部分耳機很難第一時間搞清楚互動區域是哪裡,使用者得花不少時間摸索。SONY 無線耳機 WH-1000XM3 降噪功能鍵與開關機是左耳,每次都要想哪個功能是哪個方向滑動。
Don Norman 深耕人機互動,蘋果 1993 年為他設立「使用者體驗架構師」之職,以認知科學角度幫忙改善設計和用戶體驗。離職後他的著作《設計的本質》(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1988)表達看法:
好設計應很直覺,會讓人感覺像身體的自然延伸。
When the solution is intuitive, it feels like a natural extension of the person using it. That’s good design.
好設計讓使用者不假思索使用,若反覆迫使用戶思考和適應、提醒自己是什麼功能時,這設計就算失敗。這句話跨越 20 幾年,用來批評 iPhone 這顆新動作按鈕毫不過時,所以筆者很快就放棄這略顯「花俏」的快捷鍵,回到音量鍵功能。
▲ 這樣做的人不在少數。
把簡單的按鍵變複雜,這是蘋果 iPhone 15 Pro 做的事,但有趣的是,大幅簡化手機按鍵的也是蘋果。
搖擺不定的蘋果設計哲學
手機工業設計從千奇百怪到大一統,走過近 20 年,有道明顯的分水嶺。千禧年後手機以功能性為主,機身布滿各種按鍵,承擔撥號、掛斷、文字輸入及各種任務,廠商有許多發揮空間。
「經典之作」諾基亞 3310 除了基本數字鍵盤、通話鍵,還有中央導航鍵,輕鬆瀏覽功能表選擇並操作,以便使用者快速找到需要功能。
除了基礎功能,各家也會展示自家特色,設成固定按鍵。如 SONY Ericsson 的 Walkman 系列手機,就將播放暫停、音量調節與曲目跳轉做成物理按鍵,放在手機正面及側面,使用者能方便地享受音樂。還有許多人的「夢中情機」黑莓機,以數字和符號鍵研發出獨特「全鍵盤輸入」功能,成為那時代商務人士的心頭好。
▲ 歷代黑莓機。(Source:Flickr/Enrique Dans CC BY 2.0)
功能機有許多按鍵,除了廠商差異化競爭路線,更多是因系統:無論主流塞班系統,還是獨特的 BlackBerry OS,都不支援觸控螢幕,操作介面也不夠直覺,因此每個功能鍵都是努力簡化操作,成為好用的必要條件。
歷史巨輪滾滾,跨時代設備將大部分實體按鍵送入歷史。2007 年舊金山莫斯康展覽中心每人都屏息凝神,目光注視舞台中心,賈伯斯向所有人宣佈:
我們要重塑手機。我們要做跨越性產品,比任何行動裝置都要智慧,且超級好用。我們要做的就是去掉所有按鈕,只留下大螢幕。
蘋果推出 iPhone,用領先所有操作系統的 iOS,將多數功能都塞進「無所不能」的螢幕,只要用手指點螢幕,即可輸入文字、打電話,甚至拍照與收發郵件。「Less but better」,是德國設計師迪特·拉姆斯的話,影響無數產品設計理念,最終因科技進步落實至行動終端。
轉眼 17 年過去,賈伯斯與 Jony Ive 言猶在耳,蘋果卻換掉兩位掌舵設計師:iPhone 誕生開始,現在已是「三代目」了。三次換血代表蘋果設計團隊的理念轉變──初代 Jony Ive 秉持「Less but better」設計師,主導無數經典又驚豔的產品設計,但設計比功能更搶眼,就會出現「蝶式鍵盤」、「夢幻單管壓 i9」這種失誤。
Jony Ive 離開蘋果自立門戶後,Evans Hankey 挑起設計大梁,一上任就大刀闊斧將 Macbook 的 TouchBar 改回按鍵,這決定廣受好評,視為蘋果設計理念回歸「功能性」大於「設計性」道路。不過沒多久 Evans Hankey 就離開蘋果。
從 2019 年 Jony Ive 離職開始,蘋果設計團隊一直換人,設計理念多次轉向。iPhone 15 Pro 系列動作按鈕就是搖擺下的產物,Ive 時代就在蘋果設計部門的 Molly Anderson 開始領導設計團隊,一度視為 Jony Ive 與 Evans Hankey 理念的結合者,兼具設計美學與生產力。
她最新作品是前陣子發表的「史上最薄」iPad Pro M4,雖然一度刺激 iPad 系列銷量,但這個「薄」眾人褒貶不一。果粉還沒習慣 iPhone 15 Pro 的動作按鈕,她又準備拿出新拍照鍵登上舞台。比起 17 年前的果決篤定,這次蘋果似乎還在「設計」與「實用」間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