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地震是什麼?累積能量大不易察覺、可能加速大地震發生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8 月 23 日 10:15 | 分類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慢地震是什麼?累積能量大不易察覺、可能加速大地震發生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22 日在 Facebook「報地震」介紹一般人較陌生的「慢地震」,這類地震不易被察覺,過去 10 年內更有研究指出,慢地震也可能加速大地震的發生時間。

氣象署指出,慢地震其實是一種隱身在雜訊裡的震動源,相比於一般地震數十秒到數百秒的能量釋放時間(每日錯動可達數十公尺),慢地震的發生可以從數小時到數週不等(每日錯動不超過數公分),極其緩慢而微弱。

氣象署形容,慢地震如鬼魅般存在著,發生的區域比一般地震更深。

一般地震大概在比30公里淺的「脆性」位置,慢地震則是在大約50公里深、介於「脆性」與「塑性」變形區域。無論潛藏的深度,或是地震發生的破裂處,都讓慢地震就算「偷偷來」也不容易被察覺。

氣象署說,台灣的慢地震主要位於中央山脈南段下方,地震最高峰則發生在玉山南方,是世界少數在「非火山區域」造山帶觀測到的慢地震,這地點處正是歐亞板塊停止隱沒、開始與呂宋島弧碰撞的「過渡帶」,這裡沒有一般地震,也沒有成熟斷層面發育,恰好是理解慢地震生成機制的好地方。

氣象署戲稱慢地震是「I型地震」,聽起來沒什麼威脅性,但換算累積的能量釋放,要來個規模4至7不等的地震也不成問題,絕對不容小覷。

氣象署發現,台灣慢地震與鄰近區域的地震,在時空上似乎有某種關聯。2010年甲仙發生規模6.4的地震後,在不到一週的時間內,科學家發現慢地震的活動竟然加速了,除此之外,過去10年內更有研究指出,慢地震也可能加速大地震的發生時間。

氣象署前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說,由於慢地震長期下來可以計算出規模,很多人就誤以為慢地震是在幫助釋放能量,但實際上卻是慢地震長期下來已經導致地殼型變,這些型變會導致板塊或斷層的「固著區」壓力加大,進而導致大地震發生

(作者:汪淑芬;首圖來源:pixabay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