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失敗博物館」用「翻車」證明失敗未必是成功之母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9 月 01 日 0:00 | 分類 科技生活 , 科技趣聞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矽谷「失敗博物館」用「翻車」證明失敗未必是成功之母

前幾年瑞典心理學教授 Samuel West 的「失敗博物館」展覽走紅網路,從瑞典到巡迴世界,甚至上海也以「成功之母博物館」之名展出。然而卻一直沒到最愛擁抱失敗的地方展出:矽谷。

但沒關係,矽谷也有自己的「失敗博物館」(Failure Museum)了。

和瑞典「失敗博物館」不同,矽谷「失敗博物館」館長除了愛收集失敗產品,更愛收集失敗的公司,但矽谷多數創業公司產品都是無形的服務,要如何「收藏」?

館長是 52 歲風險投資人 Sean Jacobsohn,一切源於一場球賽。2022 年 11 月某晚,Jacobsohn 進場看金州勇士隊比賽時,工作人員遞來球員 Jordan Poole 的周邊玩偶,造型很可愛,但不如盒子印著的 logo「FTX」搶眼。

球賽前幾天,贊助商美國加密貨幣交易平台 FTX 騙局才曝光,這來不及改設計的周邊,一下成為既糟糕又有趣的產品。Jacobsohn 心想:「這是多麼棒的收藏品,太酷了!」

科技公司熱愛周邊。他們想改變世界,顛覆規則,常常限量或只限員工才有的周邊,是「一分子」的身分象徵,也是「信仰」的明證。直到公司或專案塌毀。

▲ 某蘋果門市員工五年內收集 45 款蘋果主題 T 恤。(Source:Cult of Mac

於是周邊多變成流連二手店/交易平台的「工藝品」,要不就遺忘在角落甚至丟進垃圾桶。也是從這些「周邊」開始,Jacobsohn 逐漸建立起他的「失敗博物館」。

▲ GeekWire 聯合創辦人 Todd Bishop 一大嗜好:去微軟總部附近淘寶二手 T 恤。(Source:GeekWire

從舊王者到新明星,失敗無處不在

Google Glass 當然不會缺席。

從 2022 年底到現在,Jacobsohn 藏品從個位數飆到破千,約花了數萬美元。

其實我沒有空間了。閣樓還有 30 箱,我太太都想在家裡蓋新房間了。

▲ 也有收藏微軟 Zune

Jacobsohn 最愛藏品是 Webvan 慶祝 IPO 的香檳。成立於 1996 年的零售電商 Webvan,野心勃勃想顛覆美國人購物方式,30 分鐘配送到府。市值最高達 76 億美元,1999 年 IPO,但網路泡沫破裂後,2001 年宣告破產。

Jacobsohn 最愛的這瓶香檳,就是 Webvan 風光 IPO 時發送的周邊:

搞不好它是唯一沒開過的香檳,我就擁有它!

創立於 1994 年,入口網站王者 Yahoo 也擁有一席之地。Yahoo 聯合創辦人楊致遠的名片頭銜還是「Chief yahoo!」,底部網址已無法打開。

如果 Facebook 算「老土」,那因 Facebook 崛起故加速衰落的社群平台「MySpace」,年輕讀者可能完全沒聽過,它曾是全球最大社群平台,用戶可分享音樂、照片和文字,更是樂團 Arctic Monkeys、歌手 Adele 和 Lily Allen 等嶄露頭角的地方。

博物館不只有舊王者,說起轟動矽谷的血檢案 Theranos,雖然 Jacobsohn 沒法拿到「滴血驗癌」設備 Edison,但他有 Theranos 實驗室白袍、馬克杯,還有創辦人 Elizabeth Holmes 的名片。

2014 年時速高達 700 英里(約 1,127 公里)超級高鐵 Hyperloop One 早已夢碎,留下的除了概念圖,還有這件現為博物館藏品的 T 恤

感覺「既遠又近」的 Clubhouse 雖然還未「蓋棺」,但 Jacobsohn 看來已值得入館。Jacobsohn 於「失敗博物館」說明頁寫道:

2021 年平台開始擴大,他們沒法和使用者建立更深關係,也沒有擴大且自我管理的社群。

矽谷:失敗有益

雖然 Jacobsohn 會把藏品都拍照放到 Failure Museum 網站,但不對外開放,只有受邀請創業者才能來參觀。Jacobsohn 會和創業者分享「六大失敗動力」(Six Forces of Failure):糟糕的產品市場匹配、不穩定的財務、忽視客戶回饋、競爭激烈、時機不對,以及各種人的問題。

▲ 2008 年,Mark Madoff 和兄弟 Andrew 揭露父親 Bernie 高達數十億美元的龐氏騙局。

失敗雖然要警惕,但 Jacobsohn 對失敗的看法也相當「矽谷」: 如果創業者從沒嘗過失敗的滋味,代表他們沒有承擔過有意義的風險:

VC 並不害怕投資失敗過的創業者。不要害怕失敗或是冒險,即使最成功的公司都有得轉型的時候。

藏品 Mazagran 是星巴克和百事可樂 1994 年合作的瓶裝咖啡,既是咖啡也是汽水,但銷售時間很短,星巴克為之生產的咖啡濃縮液卻在 1996 年誕生了瓶裝星冰樂。現在商店還有販售這款飲料,是否成功不言可喻。

賈伯斯批評「我聽過最 XX 愚蠢的東西」的 ESPN 手機,也對 ESPN 數位化轉型貢獻不少。

對也是投資人的 Jeff Crowe 來說,參觀「失敗博物館」就像走在商業史裡,他也喜歡和創業者聊失敗,如果創業者不能理解自己為何失敗,就會再次失敗:

如果你只談成功卻不聊失敗,就像數學等式少了一邊。

是健康心態,還是「失敗情結」?

沒有誰沒失敗過,創業界更是「屍橫遍野」,如果失敗前就建立健康態度,當然很好,但矽谷失敗有點被神聖化了。如 Jacobsohn 將沒失敗過的創辦人視為沒「合理冒險」過,年輕創辦人甚至視失敗為特別的「社交貨幣」。

2009 年剛創業失敗的 Cass Phillipps 創辦「FailCon」(失敗大會),本意是創造安全空間,讓失敗創業者敞開心扉尋求幫助。活動一開始備受好評,PayPal 聯合創辦人 Max Levchin 這類明星創業家也願意參與分享,後來更從舊金山擴展到十幾個城市。創業者爭相分享「失敗故事」,Phillipps 不得不嚴格篩選,確保創業者分享真誠且有思考性,而不是淪為宣傳管道。

「失敗不知為何成為時髦或流行的履歷。創業公司可能因糟糕的執行力或市場認知而破產,創辦人卻陷入相互吹捧的循環。」英國創業顧問 Paul Smith 。更誇張的是,有時所謂「失敗宣言」卻變成炫耀或「求職」的廣告。Outbox 公司關閉公告就寫道:

我們聚集國際一流工程師、設計師、行銷人員和經營專家。

聯手我們做出複雜美麗的產品,克服了所有困難。

矽谷「快速失敗,頻繁失敗」(Fail fast,fail often)口號下,失敗有時甚至轉成「成功符號」。最近研究指出,「失敗」後成功機率遠被高估。人們總覺得律師、醫師、教師等專業人士就是「自動自覺」從失敗學習成長然後再次嘗試,普遍認為政府沒必要幫助失敗者站起來。

現實是,經歷失敗的人很難從失敗學習,因失敗本質上對人傷害非常重,且讓人失去動力。高估失敗價值不提供幫助,簡直就是惡夢。「我們都高估失敗後成功的可能性」,作者之一心理學家 Lauren Eskreis-Winkler 說。

矽谷的確很需要「失敗博物館」,但要反思的不只創業者,投資人也該聽見警報,如 WSJ 記者 Ben Cohen 所言:

的確,失敗博物館有很多失敗的公司、想法和產品,都來自投資人愚蠢的賭博。他們總高估失敗的意義。也許當他們想到失敗之痛,才能克制自己。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ailure Museum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