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光臨,請問您今天從哪邊出發?搭乘什麼交通工具?」位於新北市中和區的印刷包裝廠,櫃檯小姐親切詢問來客。什麼?現在填寫訪客資料,還要回答這個?通常第一時間大家都會抓抓頭,提出如此疑問。
合勤投控(簡稱合勤控)──台灣前五大網通廠、年營收逾300億元,這家印刷包裝公司是他們「減碳大帶小」計畫成員之一,身為上游供應商,需要計算自己公司運作的碳排量,甚至連訪客交通運輸的碳足跡(按:指搭乘交通工具路程的碳排放量)也不能放過。
合勤控有大大小小超過500家供應商,去年申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以大帶小」減碳專案補助,旗下的合勤科技、兆勤科技、盟創科技等子公司,積極輔導上游減碳,「一年下來,預計可幫供應鏈減830噸碳,準備拿去環境部申請碳權。」合勤投控永續長林錦蘭如此說。這數字乍看不起眼,與台灣面板廠一年動輒兩三百萬噸的碳排相比,連零頭都不到。
但你不知道的是,對不是特別耗水、耗電的網通產業來說,這已經是合勤控全集團碳排4%,也差不多可讓上游供應鏈碳排量,一口氣下降一成多,且僅耗時一年,是永續團隊十多次親訪全球供應商,得來不易的成果。
小供應商不懂減碳規矩
一般科技產品多半賣給終端消費者,但網通業客群,很大宗是電信業或是政府標案,「如果ESG分數很低,根本就沒資格打進這些客戶,」合勤投控董事長朱順一說。
現實條件很清楚,但麻煩在哪?問題就在上游供應鏈,因為規模都太小了。
合勤控旗下代工廠盟創,兩年前對14家關鍵供應商做ESG實地稽核,檢查出105項缺失,近百項與「勞工與人權」、「健康與安全」有關。這跟多數台灣企業遇到狀況差不多,因供應商甚至供應商的供應商,往往公司小到僅十幾人,一般勞動條件很難完全合規,有時不是供應商不願意守規矩,而是根本不知道規矩為何。
工業通訊及網路設備商四零四科技(Moxa)泛亞暨台灣區總經理林世偉說,某次去五股工業區找供應商討論減碳,談到鍍膜廠主力,全廠就兩位70幾歲的老師傅,聽說要減碳,直覺問:「那以後是不是不能呷菸(台語,抽菸)啊?」大家當場傻眼。
包裝廠富迪印刷總經理吳蕙明則以防噪音舉例,某次合勤控員工到現場稽核,問及現場噪音值,查清楚後告訴富迪,還不需要貼警示標語,因為一旦貼了警示標語,就需要照規定全程戴耳罩,不然就屬違規。所謂規定,是令出必行,不是自己貼標語求心安而已。
此外,工廠空調、機器等設備型號、能耗等標籤,都需要放在最顯眼的地方,以便隨時檢查。這些都是細節,卻是小供應商往往注意不到的地方。
正因網通產業不是高碳排領域,通常業者也不像半導體或面板廠敏感,故合勤控開始認真盤查供應鏈的碳排狀況時,才赫然發現「代誌大條」(台語,事情嚴重)。「通常只有兩種結果,一個叫Fail(不合格),另一種是中高風險。」林錦蘭無奈說。
▲ 合勤投控董事長朱順一(右)、永續長林錦蘭大談一年來「大帶小」與500家公司共同減碳的歷程。
開學院,把廠商變學伴
那該怎麼辦?合勤控只能積極輔導供應商。剛好經濟部針對企業推出以大帶小減碳補助方案,他們透過盟創,去年8月申請到2,400萬元補助,風風火火的開辦了「零碳學院」。
他們開出23堂、合計111小時課程,從零開始教供應商認識碳、減碳,如何寫永續報告書、如何進行低碳數位轉型。一年下來,參與人次接近三千,總上課時數也超過四千小時。「合勤控把我們當學伴,大家一起研究如何減碳」,供應商表示。
不過,如果覺得開課就能解決問題,那就想得太容易了。
今年初某中國材料供應商,被合勤控客戶再三稽核後,判定為不合格,禁止合勤控採用那家供應商材料,但因要趕單搶時間生產,有十萬個料件已躺在進料倉庫,讓他們進退維谷。
林錦蘭說,以前曾主動輔導該供應商,但對方都拒絕改變,態度相當強硬,對方認為:「客人又不只你一個,幹嘛要改,最多不接你的單罷了!」
後來他們出動高階主管團隊,大陣仗親自飛過去,拿出誠意表示願意幫忙、大家一起想辦法改善,甚至拉著其他客戶一起,清楚陳述ESG的重要性,將會影響後面長期的生意。他們勞師動眾,才讓供應商點頭、答應開始改善。
面對眾多供應商,嚴格要求是一回事,合勤控也學到什麼叫合情合理。
有一次,他們的稽核人員要求富迪印刷出具8D報告(按:Eight Disciplines Problem Solving,又稱團隊導向問題解決方法,解決常見與反覆出現的品管問題)。
吳蕙明說,第一次遇到客戶提出這種要求,報告被退件十幾次之後,負責品管人員差點崩潰,畢竟一家台灣小工廠,怎麼懂完成這樣的報告?
後來合勤控發現狀況不對,直接派專人到廠輔導,手把手指導供應商怎麼寫報告。「當一直被退件,心裡真是圈圈叉叉三角形……(按:指非常不高興)」,富迪員工回憶,但他們親自派人來教、展現誠意,雙方革命情感就點滴建立起來。
不只如此,想申請政府大帶小減碳補助案,手腳還得夠快。
行動快,推首款碳中和產品
台灣的電子業,大部分供應鏈在中國,但台灣政府的大帶小減碳補助計畫,要求須在台灣有工廠登記的供應商才能參加,已將不少企業排除。而以他們輔導的供應商成員,也都不是什麼大公司,很多資本額都小於5千萬元。參與合勤控計畫的其中一家供應商透露,會選擇加入他們的大帶小計畫,主要是因為「來找的速度很快也很早」,他們從去年5月就開始張羅大家加入。
部分供應商甚至說,沒想到答應之後,後面一堆大廠商也都來拉人、希望加入他們的大帶小計畫。但已經先答應合勤控,隨即也被「綁定」,只好婉拒其他如佳世達、台達電、光寶等大客戶。
減碳已是不可逆的趨勢,《商周》統計經濟部資料,截至今年8月,成功申請到減碳大帶小補助的公司超過170家,累計近1,200家供應鏈廠商受惠;政府補助經費也將用罄,公告9月中停止受理。
經過他們大費周章努力拉著供應商一起減碳,也確實有不錯的成果。例如有些產品的塑膠外殼,碳排量減到只剩原本十分之一;產品包裝外盒,採用回收紙材的比率高達75%。
至於開頭講到大帶小減碳、「存」下來830噸碳權,預估可拿來抵減,今年可完成第一款碳中和網通產品認證。
合勤控很清楚,這些規模小小的供應商,其實是撐持起台灣經濟的重要支柱,他們對碳認識或許不足,但只要大廠願意教,他們就能學得會。
「零碳學院是為了要創造出共同的語言,包括同仁與供應商都一樣,」林錦蘭說,明年開始他們要實施內部碳定價(按:因為營運所產生的碳,會被計價),以事業部門為單位,賺的錢要扣掉碳排成本,雖然暫時仍只是影子價格──只是暫時把碳成本記在帳目上,不會真的扣錢,但如此才能清楚讓大家知道,在碳有價的時代裡,實際獲利是多少?「這會讓大家非常痛,但痛了之後才會斤斤計較」,林錦蘭說,當大家有了共同的「碳語言」,才有辦法進一步改善、相互支持著繼續走下去。
(作者:陳泳丞;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科技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