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簽有保障?韓國推「性行為同意 App」預防法律糾紛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11 月 24 日 0:00 | 分類 app , 科技政策 , 科技生活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有簽有保障?韓國推「性行為同意 App」預防法律糾紛

性暴力案件與無辜指控(無故誣告)增加,韓國有間公司推出「性行為同意 App」新應用程式,發生性行為前,雙方簽署數位同意書,確立彼此同意,想減少將來可能發生的法律糾紛。然而方案創新,但應用程式(App)的法律效力及實際應用價值,引發韓國各界議論。

上線三個月千次下載

韓媒《首爾新聞》報導,近期男女性侵指控數量不斷增加,邀請雙方發生性行為前填寫同意書的手機應用程式應運而生。「性行為同意App」(성관계 동의앱)強調免註冊會員,掃QR Code下載數位化同意書,雙方發生性行為前簽署,留下達成合意的證據,以避免將來可能的法律爭議。

App是7月推出,宣稱韓國第一個經律師審查的性行為同意應用程式,雖然需要付費,但上線三個月有超過千次下載。開發並提供法律諮詢的金浩平(김호평 音譯)律師表示,這款應用程式是為了解決男女信任感減弱的社會問題,以雙方協議文件消除焦慮,減少心理不安;從男性角度看,也能降低被誣告性侵的風險,如果事後女性發現懷孕等情況時,也可要求男方承擔責任。

▲「性行為同意App」付費新應用程式,上線三過月超過千次下載。應用程式在台灣無法下載,圖為DQ翻譯成中文。

同意=免責?按了同意鍵的隱憂

而App評價與討論,除了「為了防止萬一,很有用」等評論,也有人質疑「如果『被強迫』同意怎麼辦?」「這法律上不會有問題嗎?」等各種意見湧現。

App標榜專業律師審核過,用戶僅需以確切時間與條件簽署合意書,文件還包括雙方對性行為及所有身體接觸的明確定義,並聲明任一方不得對已簽署內容提出異議。然而也有專家指出,同意書並不必然代表法律面「免責」。

韓國法律的性暴力定義,不僅涵蓋以暴力或威脅進行性行為,還注重是否有違背自願。儘管數位同意書有一定證據支持,但若後續證明簽署過程涉及威脅或強迫,證據效力就會大打折扣。此外,同意書只能確保事前同意,無法涵蓋整個性行為過程對方撤銷同意的情形,因韓國法律規定,個人同意性行為也隨時可撤回。

▲ 新聞在網路影片、社群論壇的韓國網友留言「那樣做有意義嗎?如果簽署後再說被威脅強迫簽的」、「這是應該早就推出的服務……」、「功能贊同」、「如果認為自己不會被誣告,就不用應用程式確認同意不是很正常嗎?」等,各種意見看法不一。(Source:The Qoo截圖)

專家:數位同意書非免責保證

刑事案件方面,法庭會綜合考量案發前後各種證據與情境,而非僅靠單一文件,同意書可能僅為「參考資料」,但並不具關鍵性證據作用。如強暴案,法院仍可能優先考慮被害人陳述一致性、雙方互動細節及案發狀況,並不會單純依賴事前同意紀錄。

更重要的是,同意書是否符合大韓民國《民法》第103條有關「不得違反社會良俗」要求,仍具爭議。有專家表示,基於性行為的短期合約可能視為違反社會道德,因此同意書法律有效性仍待檢驗。

隱私安全與道德疑慮

性行為同意App不僅引發法律討論,也掀起社會廣泛爭議。有些人擔心,如果記錄性行為發生時間、地點等資訊,洩露的話又會對用戶造成嚴重隱私威脅。此外,也無法排除強迫對方簽署或不當利用同意書的可能性,社會輿論偏向對性行為同意App仍多有疑慮,也擔心導致二次傷害。

▲ 日本科技公司2023年推出律師監修的「性行為同意」服務應用程式。(Source:Google Play

日本去年也嘗試推出類似App,儘管立意良善,仍因社會出現「可能強迫對方按下同意鍵」的批評聲浪,導致產品推出時間延後,當時日本上架新聞也引起韓國網友討論。《首爾新聞》報導,有評論說強調事前同意,可能忽視性行為的即時性與情感層面的複雜性,甚至可能當成操控對方的工具。

未來挑戰與觀察

儘管技術進步為法律問題找尋新思路,但社會與法律層面如何調和,仍是一大挑戰。除了單純技術手段,政府還應加強教育與政策,促進性別平等與雙方尊重文化,才能真正減少性暴力與誣告等問題。

韓國「性行為同意App」突顯當代社會對性別議題與科技應用的敏感性,如何在保障隱私與合法同意間找到平衡點,是未來持續觀察與注意的方向。

(本文由 地球圖輯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