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紅巨星 XX Trianguli(XX Tri)長達 16 年表面斑點分布觀測數據,XX Tri 星斑活動揭示非週期性的混沌行為,與太陽 11 年磁場週期形成鮮明對比。這項研究基於 STELLA 機器人天文台穩定的自動化觀測,16 年來收集超過兩千份光譜數據,並運用都卜勒成像重建 2006~2022 年的星斑分布圖。
XX Tri是K0紅巨星,位於630光年之外,質量約太陽1.1倍,半徑約太陽十倍,表面溫度約4,630K,自轉一圈約24天。早期研究發現表面有巨大星斑,面積達太陽最大黑子群萬倍,甚至能覆蓋整個太陽表面,稱為「天空星斑最多的恆星」。
團隊用STELLA機器人天文台穩定自動化觀測與都卜勒成像,分析光譜線輪廓的擾動重建恆星表面溫度分布圖。結果顯示XX Tri高緯度區域布滿冷斑,溫差達1,000K,甚至延伸至恆星兩極,低緯度幾乎沒有星斑。結果顯示,XX Tri星斑活動模式與太陽黑子週期性「蝴蝶圖」完全不同。
此外,XX Tri表面巨大星斑導致光中心相對幾何中心有位移,最高偏移量達恆星半徑10%。這種位移對精確測量恆星位置(如蓋亞衛星的視差測量)和探測系外行星造成挑戰,尤其當星斑和行星效應有相似週期時,更難區分兩者,甚至無法分辨。
▲ 同時展示XX Tri四種投影方式。第一行左起等距麥卡托投影、艾托夫投影和北極點。第二行為特定旋轉相位投影。表面顏色根據色條定義的溫度上色,較暗表示較冷。
XX Tri星斑活動認為是由非週期性、混沌的發電機機制驅動,與太陽穩定週期行為不同,混沌行為可能來自紅巨星與太陽內部結構的差異。團隊表示,XX Tri觀測仍在進行,將結合更多觀測資料探索混沌發電機的運作原理。同時,這項研究也為星斑效應如何影響系外行星探測提供新方向,將來可能促進恆星磁場與行星形成的交叉研究。
更多萊布尼茨天體物理研究所(AIP)影片:
▲ XX Tri表面溫度分布圖,以四種不同方式投影。影片達三分鐘,涵蓋2006年8月至2022年2月共5,670天,或237次恆星自轉週期。
▲ XX Tri表面亮度分布圖,以及光中心與幾何中心的位移量。影片達三分鐘,涵蓋2006年8月至2022年2月共5,670天,或237次恆星自轉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