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阪大學成功開發新技術,能讓人形機器人更自然模擬人類表情,露出興奮或困倦等情緒。以動態臉部表情合成為核心,希望解決機器人與人類互動時表情恐怖的問題,並提升交流型機器人的實用度。
大阪大學指出,現在人形機器人可展示基本表情,如微笑或皺眉,但缺乏真實情緒,只讓人覺得不自然,甚至讓人不適。傳統表情設計多採「拼湊法」,需準備大量預設動作,以微調控制過渡效果,然耗時且實際運用有許多限制。
此次動態波形運動用單獨波形表示臉部各部位動作,如眨眼和打哈欠等,再將波形疊加產生複雜表情。比起傳統法,無需先準備龐大動作資料,也能確保表情過渡自然,並立即反映機器人狀態。研究員強調,能據環境即時調整表情,機器人可更生動表達情緒,大幅提高與人類交流成果,尤其醫療或陪伴等具極大潛力。
另一項研究展示結合時間序列與靜態圖像分析的新型深度學習框架,以部分─整體、幾何─外觀與動態─靜態資訊結合,有效提升臉部表情辨識精確度。採層次雙向遞歸神經網絡(PHRNN)分析臉部標誌點時間特徵,並以多訊號捲積神經網路(MSCNN)捕捉靜態圖像空間特徵。
實驗顯示,多種國際標準臉部表情資料庫表現顯著優於傳統,降低錯誤率 45.5%、25.8% 及 24.4%,為機器人情感辨識的突破性進展。
大阪大學新技術和結合深度學習模型,有助機器人逐步突破「恐怖谷」心理障礙,拉近人類與機器人距離。將來或能廣泛用於服務、教育及醫療,為機器人與人類互動創造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