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團隊首次透過實驗證明逆流超流體(CSF)特性。研究人員表示,逆流超流體是研究、模擬超冷環境複雜量子系統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探索新的量子相、自旋相關現象。
逆流超流體(counterflow superfluidity,CSF)是一種反常量子相,其中兩個成分(如不同類型的原子或自旋)以相反方向流動,且具有完美相關性。
科學家過去已知這種量子相存在,它實際上是波斯–赫巴德(Bose-Hubbard)模型研究結果的延伸,該模型於 1963 年提出,用於解釋晶格系統中玻色子的行為;其他一些數學模型也曾對 CSF 進行理論化,但到目前為止,由於面臨多種技術挑戰,科學家無法在實驗裝置觀察或識別該階段出現。
為了實現 CSF 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研究團隊使用具 2 種不同自旋態的超冷銣-87 原子製備一種雙組分系統,以雷射將原子置於晶格位點,從而形成自旋莫特絕緣體,這是一種令人著迷的材料,它理論上應該導電,實際上卻不能,原因是粒子自旋之間強烈相互作用導致電子自由移動。
但在零下 273.15℃ 溫度調整該系統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後,研究人員成功將自旋莫特絕緣體從「凍結」狀態轉變為 2 種原子以相反方向流動的狀態,同時保持完美平衡,展現出逆流超流性。
為了分析系統是否真正進入 CSF 階段,研究團隊使用量子氣體顯微鏡觀察晶格內單個原子,測量原子在不同位置(與自旋)的相關性,確認發現 CSF 標準特徵「反配對相關性」,即原子處於相反狀態的存在。
觀察證實,當一個原子朝一個方向移動,另一個處於相反自旋狀態的原子便會朝相反方向移動。此外,系統於整個晶格保持相干性,這是 CSF 相另一個有力指標。
1930 年,超流體的發現促進許多令人興奮的低溫技術發展,如雷射冷卻,科學家現在期待逆流超流體也能為更多突破性的量子應用鋪路。
新論文發表在《自然物理學》(Nature Physics)期刊。
- Quantum breakthrough: China demonstrates counterflow superfluidity in a world-first
- Counterflow superfluidity in a two-component Mott insulator
(首圖僅為示意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