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基本物質之一,地球之所以能孕育生命,與有大量水密不可分。現在宇宙物質,氫由大霹靂產生,是宇宙最普遍元素,氧則在大質量恆星演化過程產生,水則是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結合而成,結構簡單且穩定。天文學家認為,恆星死亡時釋放氧,讓氧和水在宇宙逐漸增加。然近期研究顯示,早期宇宙水含量可能比天文學家預估還多許多。
天文學家將氫、氦以外較重元素通稱為「金屬」,並依恆星金屬元素含量多寡將恆星分為三類:年輕且富含金屬元素的恆星如太陽,稱為第一族(Population I);年老且金屬含量較低的恆星,稱為第二族(Population II);完全由氫、氦組成,早期宇宙誕生的第一批恆星,稱為第三族(Population III)。雖尚未直接觀測到第三族恆星,但依理論推測,質量會非常大,故演化過程製造宇宙最初氧、碳等重元素。
近期團隊研究認為,除了氧、碳等重元素,第三族恆星演化至末期死亡時,可能會製造大量水,並藉超新星爆發散至星際物質。團隊利用電腦模擬兩種早期宇宙超新星爆發:一是13倍太陽質量的較小質量恆星,二是200倍太陽質量的大質量恆星。大質量恆星源自太初氣體,是宇宙最早形成的第三族恆星;較小質量恆星則來自早期宇宙的恆星形成區,金屬含量極低但不屬於第三族群恆星。這些恆星分別以典型超新星和不穩定超新星形態爆發,並釋放大量物質。模擬結果顯示,超新星殘骸形成的星際物質,水含量比例可達現今銀河系星際物質的10~30倍。大霹靂後約1億至2億年,星際物質水含量已多到足以支持生命形成。
然而,宇宙生命是否在這時期就出現仍是未知數。或許早期宇宙可能一度富含大量水,但星際物質被電離和其他物理、化學過程後,大量水分子遭分解,導致宇宙水含量快速減少。直到第二族和第一族恆星誕生後,不斷重複的恆星演化過程才讓宇宙水含量逐漸回升。因為如此,或許我們四周許多水分子,有些正是從早期宇宙第一批恆星產生。
(本文由 台北天文館 授權轉載;首圖為藝術家描繪的遙遠星系CR7,由歐洲南方天文台(ESO)極大望遠鏡(VLT)發現,為迄今早期宇宙發現最明亮星系,可能藏著第三族恆星;來源:ESO / M. Kornmes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