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熱議的神祕 AI 眼鏡 Halliday,完成史上最大 AR 眼鏡眾籌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2 月 05 日 7:45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xR/AR/VR/MR , 穿戴式裝置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矽谷熱議的神祕 AI 眼鏡 Halliday,完成史上最大 AR 眼鏡眾籌

72 小時、3,348 人支持、6,861% 超額認購,超過 137 萬美元。全球硬體眾籌平台 Kickstarter 上最大的 AI/AR 眼鏡眾籌融資就此誕生。

這個吸引了全球最硬派用戶的產品,在現今的「百鏡大戰」中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

它沒有鏡頭,也沒有投射在鏡片上的顯示功能,沒有強調眼鏡聽音樂的功能,甚至在主動迴避提及任何娛樂化的場景。

它有的是一個輕如任何一款普通眼鏡的重量、放在普通眼鏡裡也顯時尚的外形、一個可以不需要螢幕和鏡片而直接投射到你眼睛裡的顯示技術,和一個主動理解你意圖的AI助理。

這款產品名叫Halliday,是的,這名字來自於電影《一級玩家》裡創造了那個虛擬世界的天才James Halliday。它對某些人可能還顯得陌生,但關注智慧眼鏡的人們和從業者早已對它討論了許久。

在不久前AI眼鏡成為絕對主角的CES上首次亮相後,Halliday立刻成為了一股清流,不僅吸引大量美國科技媒體的報導,而且被諸如Meta這樣的公司密切注視著。

「這是我印象最深的產品之一」,Meta一名混合實境產品團隊核心成員前不久在矽谷說。「簡單來說,今天這些智慧眼鏡主要區別就在於display和lens,也就是這塊螢幕和成像系統。在成像上,普遍用的是光波導,透過各種鏡片反射來成像,於是有各種雜紋、彩虹紋,因為它本身構造的問題而無法避免。

許多從業者將它視為新的突破口,真正為業界提供另一種可能性。

在Halliday的鏡框上,有一個很小的成像模組,它像一個樂高零件,可以在鏡框滑動和上下調節,你可以移動它放到合適的位置,然後它透過一種叫DigiWindow的技術把圖像直接顯示在眼前。

(Source:Kickstarter,下同)

簡單來說,人眼看到影像是因為光線進入眼睛後,透過角膜和水晶體的聚焦,最終在視網膜形成清晰的影像。視網膜上數百萬個感光細胞將光訊號轉化為電訊號,透過視神經傳遞給大腦,形成視覺。手機螢幕或傳統AR眼鏡,都是在外部形成一個實體螢幕,你的眼睛需要像看普通物體一樣去「聚焦」這個螢幕上的內容。而視網膜投影則跳過外部螢幕,直接將光線投射到你的視網膜上。讓大腦直接感知影像,而無需透過外部物體反射光線。

DigiWindow會透過特殊設計和和採用非傳統光學工藝加工的鏡片,將光線重組成所需的影像形狀。最終DigiWindow在用戶的視野右上角被感知為3.5英吋的螢幕,提供關鍵訊息,而不會妨礙用戶的主要視野或需要透鏡。這裡面的技術複雜,需要系統級的對光的精確控制。Halliday是第一個把它實現在眼鏡上的產品。

除此之外,讓Halliday區分於眾多智慧眼鏡的還有它的重量和外形──它包括鏡片只有35g、三塊Oreo那麼重,而且外形時尚,是那種你在眼鏡店會選擇的鏡框。

「最讓我驚訝的是拿到它的感覺」,幾乎每個談到它的從業者都會提到上手的感覺。每個人在CES上可以直接體驗這麼多產品,但摸到它還是很動心,「它就是一個很漂亮的普通眼鏡,我不用擔心它太重我戴起來不舒服。而這幾乎是目前其他所有智慧眼鏡都會讓用戶發愁的問題。」

乍看和已有「主流」產品都不同,但擺到面前時你會立刻感慨:「哎,這就是我想要的。」

實現這個效果,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沒有像其他大部分智慧眼鏡那樣加上攝影機功能,這也讓它的續航力很容易達到12小時。在智慧功能上,取而代之的是它的智慧更集中在AI上。它搭載了自研的主動式AI Agent,可以在用戶對話的時候辨識用戶需求,並在不需要觸發的情況下提供資訊支援。

同時,它在「隱形」上花了很多心思,除了DigiWindow避免了被別人看到顯示訊息的問題,Halliday還配套一個智慧戒指,透過點擊滑動等動作,可以悄無聲息的完成與AI agent的互動。

在Halliday演示的一個場景裡,當你在開會時,你可以透過戒指開啟會議錄音和即時轉錄,這時AI agent也開始即時分析你可能的需求。例如當會議主持人問到問題時,AI agent會把它的建議投射到你的眼中,輔助你給出答案。

官方給的使用場景還包括:Cheat Sheet/Teleprompter,也就是提詞器功能,你可以提前把需要參考的資料準備好,眼鏡可以透過DigiWindow提示給你;翻譯功能,即時翻譯40多種語言和導航功能等。

創新而突破性的顯示技術,具體清晰的場景,合理的取捨,所有設計和反饋都在提醒你這是一款很聰明的產品,有從業者透露,Meta和Google內部的團隊已經在仔細研究它。

神祕的Halliday,讓人想起蘋果

輕盈但又充滿創意的眼鏡靠著產品本身火了,人們開始好奇背後的團隊。這是一個略顯低調和神祕的團隊。在此之前,人們對它了解寥寥,但從產品和回饋上,你可以明顯感覺到它與已有產品們完全不同的思路。

一個最明顯的感受就是,它的出發點是一個使用者喜歡的好眼鏡,要在這個基礎上做能力增強,而不是把眼鏡本身變得複雜。這顯然需要對眼鏡行業的深刻理解。而進一步了解這個產品背後的公司,這個邏輯就更清楚了。

據了解,Halliday是一家全球營運的新創公司,團隊分布在上海、深圳、舊金山和新加坡。而Halliday的核心團隊來自於未目科技,也就是亞洲最大的彩色隱形眼鏡品牌moody的母公司,moody的創辦人慈然也同時是Halliday的創辦人和CEO。

而Halliday首代AI顯示智慧眼鏡則是由Halliday團隊與Gyges Labs共同打造完成。

前面提到的DigiWindow顯示技術就來自Gyges Labs,它是全球最小的近眼顯示方案。Gyges Labs總部位於新加坡,提供AI硬體整體解決方案,於不久前剛完成數千萬PreA輪的融資,也是知名投資人朱嘯虎首個出手的AI硬體專案。Halliday的創始團隊從2022年開始和Gyges Labs保持著非常緊密的策略合作,兩個團隊有moody做為共同投資人並共同定義和開發了首代眼鏡產品。

這形成了一種難得的能力互補。

moody是消費領域著名的項目,它在2021年成立後,用了2年便超越國際四大巨頭成為了中國美瞳市場的第一名,並在3年內建成了亞洲最先進的隱形眼鏡製造工廠愛睿思,成為自己掌握上下游同時又有強大品牌的新銳公司。這些在品牌打造、用戶洞察營運和通路銷售等的累積顯然在Halliday身上延續著,而Gyges Labs的一群「瘋狂」的科學家,則負責核心光學和AI技術研發、產品落地和供應鏈整合。這種化學反應最終一起體現在了Halliday的產品哲學。

這樣的團隊背景和組合使得在Halliday身上明顯看到對「炫技」的抵觸,它有消費品牌的明顯烙印,它也有一款好的消費級產品的共同特點:當你拿到它,你會覺得本來就該這樣。

在最近發表的一個影片裡,慈然分享了他們的設計哲學:在成為一個好的智慧眼鏡之前,它必須先是一個很好的普通眼鏡。

▲ Halliday官方發表的影片中,Halliday創辦人和CEO慈然講述它背後的設計思考。

這也是本來就該如此,卻沒有廠商真的這樣做的事──AI眼鏡之所以是一個好的載體,很重要的原因正是因為眼鏡的存在感已經很強,那麼它本身已經形成的成熟而便利的產品和服務連結是讓它有可能在未來成為重要AI硬體形態的關鍵。當你無法在眼鏡店方便的配鏡片、當你需要考慮自己的度數是否在產品的服務範圍內,一切變得更麻煩,讓AI眼鏡的接受度變低。

Halliday的用戶不需要把鏡片寄回特定的服務商,也不用在購買前還要研究自己的度數是否在它的佩戴範圍內。而且,在Kickstarter活動中,它也直接提供了免費配鏡片的服務。

另一個關鍵在於電池續航力。當一款產品變成「智慧產品」,它就有了續航焦慮,如何讓這種焦慮降到最低,也是能否成為消費級產品的關鍵。

「我們最低的電池續航力在8小時,一切會影響續航的我們都會去掉,例如攝影機。」慈然在影片中說。

「我們選擇了提供顯示功能,而不是鏡頭。因為顯示在傳遞訊息上,可以比音頻快5倍,而且更隱蔽。我們相信智慧眼鏡是AI agent的最佳載體,顯示用來實現互動。」

這些做法時不時讓人想到當年的蘋果。使用者的真實需求,永遠大過單純從科技出發把新功能堆疊到產品上的衝動。

對於那些酷炫的技術,蘋果其實顯得很「保守」,它不願破壞用戶的體驗,但對於那些真正能滿足用戶需求的技術,它又會十分激進的把這些技術實現到產品上。例如當初蘋果從使用者喜歡的互動出發,把之前只存在在實驗室裡多點觸控做到量產產品上,真正找到了使用者喜歡和需要的互動方式。今天的DigiWindow也反映著類似的思路,一個需要瘋狂的科學研究來實現的技術,被極致地安裝到消費級硬體上。

當其他人追求著硬核但又笨重的技術型產品時,總有團隊用同樣創新但輕盈的技術,為用戶設計最有用和符合他們的需求的產品。

不是又一個Ray-Ban Meta,而是一個真正AI眼鏡

在眾籌結束後,Halliday會在今年稍後開始交付。「百鏡大戰」就此多了一個參與者,許多關注這款產品的行業人士表示,Halliday可以為現今的競爭帶來一些新意,尤其是在Ray-Ban Meta銷量大獲成功後,百鏡大戰越來越像是Meta和它一百個模仿者的追逐戰,它開始讓人對這種形式的競爭產生疑慮。

某種程度上,「百鏡大戰」是一個充滿陷阱的名詞。它的確指代著一種繁榮,但習慣性和過去「百x大戰」們聯繫起來的人們,也會對它產生一種慣性:這又是一個同質化嚴重的,只需比拚資源打法的爭奪。所有入局者要做的事情,就是跟隨暫時領導者的模式快速跟隨,搶占市場。

事實也在佐證著這種感受。每個月都會有產品冒出來,但似乎都一樣,好像總是又一個Ray-Ban Meta,功能設計甚至「湊人數」的模式都同質化了。這感覺在CES尤其明顯,新品井噴,但似乎又說不出新意在哪。

所以Halliday這樣的產品更顯難得。它有和Ray-Ban Meta思路相似的地方,但本質上不是又一個Ray-Ban Meta。

它們的相同之處,在於都把先做好一副眼鏡當作出發點。人們總是忽略一個事實,Ray-Ban Meta是一個早就誕生的計畫,第一代並未成功,第二代延續著原有方向的改進,而這裡面AI從不是重點,如何把手機相機的同樣水準的功能加到眼鏡上,讓它變成硬體科技產品,是Ray-Ban Meta的想法。

而Halliday則是要在做好一副眼鏡的基礎上,讓它有人們從來沒有擁有過的AI能力。某種程度上,它與各類誕生於上一個時期的AR眼鏡們都不同,它是第一個要把AI能力當作重點的眼鏡。因此Ray-Ban Meta與Halliday服務的也是不同的人群,前者很好的滿足著對娛樂功能有很強需求的人們,而後者希望滿足那些期待得到AI能力加持的使用者。

這裡面很重要的一個不同之處在於,當這款產品以如何在一個人們喜愛的眼鏡形態上做出強大的AI能力為目標,那麼它自然會創造一種新的用戶與產品間的關係:

Halliday的AI agent是主動且私人的助理,像所有陪伴型AI一樣,它會隨著與用戶的互動加深而更加了解用戶需求,功能更加強大。

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Halliday的產品設計,事實上也留了一個更多開發者一起參與的入口,人們可以基於顯示功能,設計開發滿足不同需求的應用,這給未來帶來更多可能。

這些反而是現今AI真正有可能現象級的規模化擴張的根源,也是AI眼鏡最該追求的型態。

目前Halliday已經可以在全球最大的眾籌平台Kickstarter上進行預購,零售價為489美元,但是在預購階段399美元就可以拿到,同時可以免費配鏡。根據官方公告,它將在3-4月正式發貨。最終,用戶會為Halliday的定力評分,但無論如何,AI眼鏡的競爭終於因為這款產品的入局而變得更有趣了。

(本文由 品玩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Halliday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