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慧(AI)技術日新月異,虛擬網紅(Virtual Influencer)已成為可能。由 AI 創造虛擬人物,不僅外型多變逼真還能與粉絲互動,儼然成為新一代意見領袖。其實「他們」(如時尚界的 Lil Miquela 或遊戲直播 CodeMiko)在各領域嶄露頭角。最近發表於《歐洲癌症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研究,虛擬網紅也能幫助傳播防癌資訊,為健康知識的宣導開啟新途徑。
以生成式 AI 和自然語言處理,虛擬網紅能模仿真人說話風格與行為,並根據粉絲需求互動。健康議題方面,虛擬網紅具多項優勢,能快速學習海量醫學資訊,更精準傳遞專業知識,並將複雜的醫學概念轉化為淺顯易懂的內容。此外,虛擬網紅能用互動、問答等解答粉絲疑問,提供個人化健康建議,與粉絲建立更深連結。
如此次研究所實驗的虛擬網紅 Wanda,就是用生成式 AI(Midjourney)創造。為了確保外貌一致性,研究員反覆調整提示詞(prompt),並加入生成圖片參考,最後做出皮膚白皙的年輕女性形象。Wanda 以 Instagram 帳號,五天內對主要癌症風險(酗酒、病毒感染、不良飲食、吸菸等),每天發一則防癌訊息貼文。每則貼文含兩張 AI 生成圖片及簡短癌症預防資訊說明,並以 100 歐元廣告預算推播。
HPV 病毒致癌風險貼文觸及率最高
研究採兩種推廣方式:一用 Instagram 演算法,根據現有追蹤者的背景資料選定目標群體「自動化推廣」(automated advertising approach);二據用戶興趣與年齡,特別針對年輕族群進行「目標化推廣」(targeted advertising approach)。每則貼文發布後兩天內先採目標化推廣,後兩天改成自動化推廣。團隊根據貼文觸及人數、點讚與留言等互動指標,分析廣告效益。
結果顯示,100 歐元的廣告投資十天內共觸及 9,902 次,兩種推廣方式的觸及效果相當:分別為 4,667 次(自動化推廣)與 4,657 次(目標化推廣)。但目標化推廣所觸及的年輕用戶比率較高,尤其是在健康飲食與戒菸等主題上,觸及成本最低,每花費 0.006 歐元就能觸及一位用戶。相對地,日曬防癌訊息的觸及成本最高,每位用戶 0.029 歐元。
所有貼文,HPV 病毒致癌風險觸及率最高,顯示這類主題對大眾吸引力較高。日曬防癌訊息表現最弱,可能反映這類資訊需要更有創意的傳播方式。此外,本次研究也揭示了一些虛擬網紅面臨的挑戰。例如,觀眾對 AI 角色的信任與真實性可能影響長期參與度;而如何賦予 AI 角色更多互動元素,以增強用戶的情感連結,將是未來研究的重點方向。
未來,隨著 AI 技術進一步發展,虛擬網紅或許真能突破現狀,成為衛生教育的重要推手。Wanda 的試驗僅是開端,結合生成式 AI、擴增實境等尖端技術,健康傳播的新模式可能突破語言與文化的界限,觸及更多受眾並在全球範圍內實現個人化的健康建議。儘管仍有諸多挑戰,但隨著技術的優化與完善,虛擬網紅勢必成為數位醫療革命的核心推動力,讓更多人受惠於高效且創新的 AI 健康管理。
(首圖來源:歐洲癌症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