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預計將於下週二就中國生產的成熟半導體製程舉行聽證會,可能對來自中國的晶片加徵更多關稅。這類晶片被廣泛應用於汽車、洗衣機、電信設備等日常用品,若關稅提高,可能對相關產業產生影響。
這項調查由美國前總統拜登於去年 12 月啟動,目標是保護美國及其他國家的半導體製造商,防止中國政府主導的大規模本土晶片生產計畫影響市場公平競爭。美國已於 1 月 1 日開始對中國半導體徵收 50% 關稅。
成熟製程晶片指的是採用 10 多年前的製造技術,通常比用於 AI 或高端微處理器的晶片更為簡單。儘管如此,仍是許多消費性產品與工業設備的關鍵零組件。
據美國商務部(Commerce Department)於去年 12 月的報告,美國市場中使用晶片的產品有三分之二含有中國製造的舊型晶片,而半數的美國企業甚至無法確定其晶片的來源,其中包括部分國防產業。
而這次的聽證會正值川普呼籲廢除晶片法案之際,這項晶片法案提供 527 億美元補助,用於提升美國本土半導體製造能力,受惠企業包括英特爾(Intel)、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美光(Micron)、台積電(TSMC)等多家半導體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美方發起的這項調查是依據 1974 年《貿易法》第 301 條(Section 301 of the Trade Act of 1974)進行,該條款過去曾被川普政府用來對 2018 年至 2019 年間約 3,700 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最高 25% 的關稅,最終引發為期近三年的美中貿易戰。
針對這次的調查,各界的反應不一,像是中國汽車製造商協會就提交意見書,表示中國汽車晶片產業並未透過不公平競爭或違反市場機制的方式達成發展目標。
美國創新基金會則主張,中國正在利用美國自由市場機制及自由貿易政策來壟斷市場、削弱美國企業,並影響關鍵供應鏈。該基金會警告,如果美國不採取行動解決中國在碳化矽(SiC)晶圓補貼與市場扭曲的問題,可能帶來嚴重後果。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則反對新增關稅,認為這將推高美國通貨膨脹率,並對美國家庭、消費者、進口商、出口商及本土企業造成重大影響。
美國對中國成熟半導體的關稅政策仍存在不確定性。若 USTR 決定加重關稅,可能會影響美國市場的消費性電子產品、汽車產業及電信設備供應鏈,同時可能加劇美中貿易緊張關係。未來美國政府如何平衡當地半導體保護措施與市場競爭需求,將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