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體裡有塑膠會怎樣?目前研究還在起步階段,沒有足夠的時間觀察身體器官受到塑膠入侵後會出現的健康反應,但一項新研究從海鳥大腦中發現,吞食塑膠長大的幼鳥,已經出現「類似阿茲海默症」的大腦損傷與多種器官功能喪失的特徵,證實塑膠在生物體內積聚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海洋和海灘上堆積的塑膠已經成為一場全球危機,按照目前的速度,預計到 2050 年塑膠的重量將超過海洋中所有魚類的重量。基本上,地球上沒有一處的海洋表面沒有塑膠污染,塑膠污染對野生動物產生直接且致命的影響,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海鳥、海龜、海豹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因吞食塑膠或被塑膠纏住而死亡。
科學家對海鳥的研究發現,攝入塑膠會減少胃的儲存量,導致飢餓。據估計,60% 的海鳥都曾吃過塑膠碎片,預計到 2050 年將上升到 99%。先前大多數塑膠研究,都集中在死鳥或病鳥身上,澳洲科學家想了解,外表看起來健康的鳥類,在充滿塑膠的環境中成長,身體內出現什麼樣的變化。
澳洲科學家對數十隻往返於澳洲和日本之間的黑頸海燕候鳥的幼鳥做研究,研究團隊先誘導海鳥嘔吐,結果吐出各種形式的塑膠,有瓶蓋、衣夾、氣球夾、釣魚設備以及無法辨認的物體,平均一隻 90 天大的鳥的胃裡,就有 403 塊塑膠。
多重器官出現損害
作者表示,海鳥的幼鳥出生後會在洞穴中度過 90 天在開始飛行,許多幼鳥因為父母錯誤餵食塑膠垃圾,導致胃中累積大量塑膠。且研究還發現,塑膠垃圾正在對海鳥幼鳥造成肉眼無法察覺的損害,包括胃壁腐爛、細胞破裂和神經退化。
研究人員將鳥分成胃中塑膠含量高與低兩組,對他們的翅膀進行血液檢查,觀察蛋白質變化分析鳥類的健康狀況。結果發現在食用大量塑膠的鳥類體內,檢測到的與肝臟和腎臟相關的蛋白質很少,代表這些器官功能不佳。此外,本應只存在於胃中的蛋白質,也在血液中出現,顯示胃壁出現破損,蛋白質滲入血液中。
幼鳥大腦退化
塑膠也影響大腦神經元,科學家發現蛋白質的模式,與患有阿茲海默症或帕金森氏症的人非常相似,幾乎相當於一個患上阿茲海默症的幼鳥。作者指出,這些發現代表即使是仍然活著、呼吸著、外表看起來很健康的動物,已經出現一系列疾病前兆,如肝病、腎病、帕金森症和阿茲海默症等神經系統疾病。
科學家認為,微塑膠可能會在鳥類體內遷移並侵入器官,進而引起凝血、發炎和一系列其他問題。雖然雛鳥在遷徙前能夠嘔吐出一些塑膠,但由於塑膠數量龐大,並非所有鳥類都能排出體外,因此對於幼鳥而言,這幾乎是死刑,即使外表看起來沒問題,也很難想像他們之後能夠完成數千公里的遷徙旅程。該研究已發表在《科學進展》期刊。
- Plastic pollution leaves seabirds with brain damage similar to Alzheimer’s, study shows
- Organ failure,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in seabirds linked to plastic consumption say scientists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