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衝擊》川普為何盯上 ICT 零關稅的台灣?中經院專家解析台廠二選一難題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01 日 9:30 | 分類 伺服器 , 半導體 , 國際貿易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川普關稅衝擊》川普為何盯上 ICT 零關稅的台灣?中經院專家解析台廠二選一難題

美國總統川普提出「對等關稅」政策,預計將公布「骯髒 15 國」名單進行貿易制裁,由於台灣名列美國第七大貿易國,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暨主任劉大年認為,高關稅只是川普逼迫企業回流美國的手段,如今台灣面臨的正是「China+1」的升級版,企業只能在赴美設廠與付出代價二選一,但不用太悲觀,因為美國胃納量就這麼大,最終勢必會取得平衡。

美國總統川普 2.0 自上任以來,立即啟動一系列的關稅政策,目前已生效的是對加拿大、墨西哥的 25%,以及中國的 20%,還有針對全球貿易夥伴的鋼、鋁 25%,並將完成「對等關稅」調查,針對「骯髒 15 國」進行貿易制裁,甚至揚言範圍涵蓋所有貿易夥伴,預計最快 4 月 2 日生效上路,但其實川普就職以來,針對關稅政策的言論都非常混亂,因為這些都只是談判的籌碼。

台灣為何被川普被盯上?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2024 年台灣對美貿易順差達到 739 億美元,使得台灣成為美國第六大貿易逆差來源,僅次於中國、墨西哥、越南、愛爾蘭和德國,劉大年表示,而且與過去不同的是,台灣的貿易順差成長迅速,還超過日本和韓國,這可能引起美方的不滿,尤其是受到川普強調縮減美國貿易赤字的政策影響,幾乎可以確定台灣一定會被列入「骯髒 15 國」名單之中。

儘管如此,美國評估的還有其他因素,像是不公平的貿易行為,劉大年說明,包括各國稅率、匯率操縱、政府補貼、專利侵權等,而川普雖然對台灣半導體產業有所讚揚,但更關心美國高達 1.2 兆的貿易逆差數字,所以川普的政策重點就是要縮小這個逆差,期望通過對外國加徵關税,促使更多製造業回流美國,而這其實就是一個談判的籌碼。

從貿易產品來看,2024 年台灣對美半導體與其他電子元件貿易逆差達 315 億美元,位居第一名,遠勝過越南的 119 億美元,以及馬來西亞的 91 億美元,根據 2023 年美國國會研究處報告,美國 44.2% 的邏輯晶片來自台灣,記憶體晶片占 24.4%,台灣半導體產品在美國市場有極高的占有率。

川普關稅核心目的是「逼企業回流」

劉大年分析,台灣的貿易結構與其他貿易順差國不同,例如台灣對美國的主要出口產品是電子零組件、伺服器和網通產品,根據 WTO《資訊科技協定》,這些產品多為零關稅,但美國評估的還有其他因素,像是不公平的貿易行為,包括各國稅率、匯率操縱、政府補貼、專利侵權等,指控台灣透過匯率操縱或政府補貼強化出口競爭力,進而課徵懲罰性關稅。

川普競選期間就多次強調,未來將對「剝奪美國就業機會」的國家採取強硬措施,劉大年指出,川普貿易戰的邏輯很簡單,首先就是利用高關稅逼迫各國企業回流美國,因為外國產品會受到關稅提高而失去價格優勢,促使企業赴美設廠,再來就是企業減稅當胡蘿蔔,從第一任的稅率最高 35% 全面降至固定稅率 21%,如今又要將稅率自 21% 下修至 20%,吸引製造業重返美國。

▲ 2024年美國前十大貿易逆差國。(Source:中經院)

台廠面臨「China+1」升級版兩難選擇

川普雖然對台灣半導體產業有所讚揚,但更關心美國高達 1.2 兆的貿易逆差數字,劉大年說明,川普的政策重點就是要縮小這個逆差,期望通過對外國加徵關稅,促使更多製造業回流美國,而若台灣被列入關稅制裁名單,對產業的影響可能會很大,因為台灣目前的出口主要依賴美國和中國市場,其中美國占 25%、中國和香港占 30%,代表加徵關稅將提高台灣企業的成本。

劉大年認為,台廠正面臨「China+1」升級版,企業只能在赴美設廠與付出代價二選一,例如特斯拉原計劃在墨西哥設廠生產電動車,卻遭川普警告「不准賣到美國」,最終可能被迫調整投資策略,但有很多人會說台積電不是已經加碼千億美元投資美國,怎麼川普仍要以「貿易逆差過高」為由施壓,其實川普向來都是一碼歸一碼的人,但也不用太悲觀,因為美國胃納量就這麼大。

▲ 川普關稅政策目的。(Source:中經院)

台灣尋求突圍策略迎接生存戰

台灣的貿易順差跟日本、韓國不一樣,因為汽車是日韓的主要銷售產品,劉大年分析,川普認為進口汽車就是剝奪美國就業機會,但是台灣廠商賣得是伺服器、網通設備、晶片等產品,這些都是美國企業採購,而非中端消費品,所以倒楣的是蘋果(Apple)、輝達(NVIDIA)等美商,屆時對美國也沒有什麼好處,而且美國無法接收這麼多企業回流,最終勢必會取得平衡。

針對台廠可能受到影響的產業,劉大年指出,台灣長期面臨高關稅問題,特別是在汽車領域,已對台灣的製造業帶來一定壓力,以燃油車和電動車為例,台灣的進口稅率 17.5%,遠高於美國的 2.5%,使得台灣汽車領域缺乏國際競爭力,還有保健食品稅率更高達 30%,若美方對台灣的貿易進行制裁,台灣相關產業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劉大年建議,台灣政府需要加強與美國的貿易協商,爭取關稅減免或其他優惠政策,而汽車產業應加速轉型,提升自主品牌和技術創新,減少對進口零件和代工生產的依賴,並積極發展新能源車技術,以適應全球市場的變化,更應該積極探索新的經濟合作模式,減少對美國市場的過度依賴,尋求多元化的出口市場,台灣能否在科技優勢與貿易讓步間找到平衡將是未來四年最大考驗。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TechNews 科技新報(@technewsinside)分享的貼文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