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路開啟了全球時代、也帶出了一系列網路科技強權,而這也導致跨國科技企業與各國政府的角力、正以前所未見的方式展開。大型的社群、網路平台橫跨國境,帶動了資訊流通的便利,但也衍生了假訊息散播、極端言論擴張、政治操控等嚴峻挑戰──而全球的網路強權則以美國的大型平台為最,他們深入全球做生意、但卻是使用美國當地的法律概念經營平台,即便歐盟為首的國家推出相關法案監管,這些平台也刻意利用美國法制與強勢外交的優勢、對他國的監管進行反制或法律抵抗。
而這樣的狀況在川普上台後更為明顯,歐盟、巴西等地與美國企業的衝突,因各自法律與主權考量而加劇,這些衝突也被批評者視為「美國的數位帝國主義」,認為依附在美國體制下的網路巨擘正在嘗試以「美國制度」進行網路殖民。
數位版圖與法律疆界
不同國家地區針對網路言論與數位市場的法規花八門,嘗試以法律角度監管網路平台,往往引爆跨國糾紛。許多國家試圖制定監管機制,以應對假訊息、煽動暴力或政治極端言論等難題。然而,這些本土或區域性監管規範,常會與美國境內公司或政治勢力的立場相衝突。部分美國政商人物與大型平台集團,不但遊說國外政府放鬆管制,也開始透過美國法律來對外國法院的裁決提出質疑。由此所引發的糾紛,逐漸被歸結為一種凌駕他國主權的行為。
一方面,這些平台往往掌握了龐大的用戶與經濟資源;另一方面,美國國內的言論自由規範與「憲法第一修正案」等法律條文,時常被平台運用為理據,嘗試對抗他國的監管要求。美國政治人物亦可能將此作為外交或經貿談判籌碼,形成跨國政治壓力。反之,歐洲、巴西、英國、加拿大等國家或區域的立法與司法機關,基於公共利益、民主秩序及自身主權安全考量,對散播錯誤訊息、仇恨言論或壟斷市場的狀況展開規範。這種「國家監管對決科技巨頭」的局勢,加上美國政府會藉由外交優勢確保自身公司的權益、直接加深了他國政府的監管難度。
▲ 以 Similar Web 的資料來看,全球絕大部分的網路流量仍以美國公司為主。(Source:Data Reportal)
數位市場法與社群法規的糾結
在歐洲,歐盟接連推出「數位市場法(Digital Markets Act,DMA)」與「數位服務法(Digital Services Act,DSA)」兩大法案,期望能對超大型網路平台施以更嚴格的法律要求,歐盟曾多次指控 Alphabet(Google 母公司)、Apple、Meta、X 等美國企業違反其新制定的數位法規。違規者在歐盟法案下可能面臨全球營收 10% 的鉅額罰款,若再次違規則上看 20%:例如 Apple 在 2024 年的營收高達 3,910 億美元,一旦被認定嚴重違反 DMA,理論上可能面臨近 80 億美元的天價處分。
許多歐洲開發者或消費者長期不滿 Apple 與 Google 對於應用程式支付、搜尋引擎優先排序等問題施行的限制,認為此舉嚴重影響市場競爭,也因此歐盟立法者才會推出這種針對網路巨擘的法案。但另一方面,美國政治人物認為歐盟相關法規對美國企業不公平,現任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甚至將此形容為「境外勒索」並揚言施加關稅報復。
除了總統外,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 Jim Jordan 與部分共和黨議員,也對歐盟數位法規持強烈質疑:他們指控歐盟打著保護用戶旗號,卻在實際操作中只專挑美國企業來罰款,同時也刻意強調這樣的法規恐怕會對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下所保護的「言論自由」構成衝擊,因為大多數全球性的平台往往會以同一套內容審查機制適用於世界各地,而不會分歐洲市場或美國市場,導致美國使用者也可能因歐盟規定而受到影響。
歐盟競爭事務主管 Teresa Ribera 與歐盟委員 Henna Virkkunen 則多次澄清,DMA 與 DSA 並非專門針對美國公司,而是立法宗旨在於保護市場競爭與數位空間的使用者權益,而美國這種針對「第一修正案」應該也在美國境外被保障、以維護美國使用者權力的做法,等於刻意強化了在國際言論控管上的主導權。
▲ DSA 的資料分析圖表。(Source:DSA)
巴西爭議:司法權與社群平台的對抗
除了歐洲以外,川普的「愛將」伊隆‧馬斯克也跟巴西司法監管機構起過衝突:在巴西,同樣有多起涉及假訊息、仇恨言論、選舉干預等大型案件──2024 年 4 月,亞歷山大·德·莫拉斯(Alexandre de Moraes)大法官命令 X 平台封鎖多個被指散布虛假資訊和仇恨言論的帳號。然而,X 未能完全遵守這些指令,導致德·莫拉斯對馬斯克展開調查,指控其涉嫌散布虛假資訊和妨礙司法公正。
隨後,德·莫拉斯要求 X 在巴西指定一名法律代表,以確保平台能夠迅速回應法院的要求。X 未能在指定期限內完成該任命,導致德·莫拉斯於 2024 年 8 月 30 日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暫停 X 的運作,並對試圖使用跳板(VPN)繞過封鎖的用戶處以 9,000 美元罰款,高於巴西人年均收入。馬斯克強烈反對,指責德·莫拉斯破壞民主,並稱其為「邪惡的獨裁者」。 然而,巴西最高法院的其他法官支持德·莫拉斯的決定,維持了對 X 的封鎖。
最終,X 同意遵守法院的要求,包括封鎖特定帳號、支付累積的罰款,並在巴西任命法律代表。在滿足這些條件後,德·莫拉斯於 2024 年 10 月 8 日解除對 X 的封鎖,允許巴西恢復運作。
但問題到這裡並沒有結束,2025 年 2 月,Rumble 與川普媒體科技集團(Trump Media & Technology Group)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坦帕的聯邦法院對巴西聯邦最高法院法官德·莫拉斯提起訴訟。他們指控德·莫拉斯法官試圖強迫 Rumble 審查位於美國的巴西用戶帳號,侵犯了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言論自由權利。
事實上,這些爭議皆與巴西右翼意見領袖 Allan dos Santos 相關。他在 2021 年因涉嫌組織假訊息網絡及煽動暴力遭巴西司法下令預防性逮捕,但他於美國持續經營網路活動,巴西的引渡要求遲遲未被美國當局執行。有媒體指出,這其中便牽涉到美國對「言論自由」的詮釋:美方認為此案涉及表達自由,而非純粹刑事犯罪;巴西司法則堅持此人煽動國內暴力、危及民主秩序。後續 Trump Media 與 Rumble 的訴訟更顯示,他們希望以美國法院判決來否定巴西境內的暫停令,理由是該企業在美國境內應享有第一修正案保護,不應受巴西法院要求約束;美國佛羅里達州法官於 2025 年 2 月下旬判定這兩家公司可暫時不遵守巴西的封禁指令,進一步將司法衝突國際化。
言論自由與主權自決的交鋒
一般來說,若有些政府只要認為某項言論違法,便能下令停用或屏蔽平台,這可能在政治敏感議題上造成寒蟬效應,此種跨國滲透的「強制下架」將阻礙訊息流通,削弱數位言論自由的空間──而這就是部分美國官員與馬斯克的核心想法,若每個國家都以自己標準對內容審查與封鎖,全球平台勢必成為「分割市場」,終究會導致服務難以維持全球統一化。而美國以第一修正案的「寬容」詮釋,成為保護美國出身的平台主要武器。
另一方面來看,巴西、德國、法國、加拿大等國皆採取所謂「比例原則」的做法:維護言論自由的同時,仍必須顧及社會秩序、民主尊嚴、弱勢團體保護等公共利益。巴西最高法院與歐盟議會多次提出警告,若沒有適度的監管與對違法行為的執法權,網路平台恐成為散播煽動不實訊息的溫床,繼而衝擊民主制度。對這些國家來說,要求平台移除特定內容或暫停特定帳戶並非「審查」,而是維護整體公共安全的措施。就算是以美國企業為主體的平台,只要涉及他國法律事務,理應尊重該地主權與司法判定。
某程度來說,美國的做法等於是將他自己的言論自由規範「輸出」到全球,外國政府面臨地便是「要麼順從美國標準、要麼退出全球性平台」。但很明顯地歐盟沒打算坐以待斃,他們透過 DMA、DSA 以及其他法規(例如 AI 監管提案)宣示歐陸自決權,巴西亦在國會推動「打擊假訊息法案」等立法。這些國家希望借由本地法制要求平台負起更完整的審核責任。可是一旦美國政府打算以「第一修正案」否決外國監管裁定,便會產生美方「法律治外法權」的質疑。
網路公司與全球政治共舞
而從美國現任政府的狀況來看,川普對於假消息、政治正確等問題與前任政府、歐盟等意見相左,且川普更傾向維持假消息的言論自由權,而這些想法正與 X 的擁有者馬斯克不謀而合,而 Meta 也因為新任政府對於言論自由的立場、而裁撤了關於事實查核相關的預算。這都代表著新一任的政府與企業領袖在政治利益上趨於重疊。也就此構成對外大力推行「自由言論至上」的強烈立場。
根據 Politico 引用的專家觀察,歐盟、巴西、英國與加拿大等地的強化監管動向,已讓部分美國企業重新思考全球營運策略。有些企業不惜以各種法律途徑阻擋區域法令的執行,或者利用政治外交施壓逼迫對方讓步。
美國國會不斷對歐盟與英國的數位監管法(包含 Online Safety Act)提出質疑,如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主席 Brendan Carr 就曾批評歐盟的數位服務法恐損及美國言論自由。這些質疑在英國與歐洲的政策制定者的眼中看來,等同是「不合理的跨境指手畫腳」,但在當前貿易戰陰影下,如果美方真的藉關稅或其他制裁手段施壓,歐盟與英國勢必需要重新權衡政治代價。
過往的歐盟與美國之間並不缺乏協商管道,但新任美國政府加深了原有的分歧導致協商難以進行:歐洲技術監管領先全球,一再以自身市場規模為籌碼,要求科技巨頭遵守更嚴苛規;。美國則以全球最大的單一經濟體優勢,強調會運用本身法律及政治力量確保本國企業在世界範圍的影響力。
世界各地對網路平台的定位已不再只是提供資訊服務,而被視為具重大社會影響力的「全球基礎設施」。不同法域政府皆試圖透過立法、司法與政治途徑介入,確保平台運作符合本土或區域利益,而美國現任政府的政治立場正加劇此一進程。雖然支持美國模式者、認為保留最大程度的言論自由能激發創新與多元聲音,但也不乏認為網路言論需管制的聲音,當這些網路公司與政府攜手時,「數位帝國主義」究竟會在多大程度上犧牲他國的民主主權與秩序?
隨著數位服務在全球經濟的比重持續成長,AI 產業等新興領域的規範亦接踵而至,包括歐盟在內的各國勢必會針對 AI 公司進行更嚴厲的法規限制,假設美國政府成功地「保護」這些網路平台在海外的商業利益,那就代表類似的爭端將會在 AI 領域上捲土重來。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