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療藥物能毒殺快速分裂的癌細胞對抗癌症,至今仍是重要癌症療法。許多乳癌、大腸癌末期患者都會接受化療但有不少副作用,「化療誘發神經病變」就是常見嚴重副作用,患者手腳趾會麻痺刺痛,甚至對溫度和觸碰異常敏感,還可能因肌肉痙攣無力影響行動。雖然多數病患停藥後病變會逐漸恢復,但部分患者必須忍受數月甚至數年後遺症。
冷凍療法原理及療程
近年醫學界積極探索減輕副作用的方法,「冷凍療法」(cryotherapy)逐漸嶄露頭角,很有潛力幫助降低化療誘發神經病變的風險。原理相當巧妙:以 0°C 低溫使血管收縮,減少流向末梢神經的化療藥物濃度,降低末梢神經被藥物損傷的程度。患者化療時浸泡冰水、冰敷特定部位,或配戴特製冷卻手套等。
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冷凍療法有效降低化療引發的神經病變風險。2024 年綜合分析(meta-analysis)納入 17 項研究數據,涵蓋 2,800 多名以紫杉醇類藥物化療的乳癌與胃腸道癌患者。結果顯示,比未冷凍治療的患者,神經病變風險降低 77%。另一項 2,250 名乳癌患者研究顯示,冷凍治療能使嚴重感覺與運動神經病變分別降低 35% 與 82%。
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乳癌專家拉約斯·普茲泰博士(Lajos Pusztai)博士指出:「很多研究都顯示,冷凍治療後患者感覺症狀改善。即使部分效果來自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但只要有效減輕症狀,就值得推廣。」
冷凍療法的挑戰
然而,並非所有腫瘤科醫師都了解冷凍療法優點。調查 184 位腫瘤專家顯示,僅六成醫師聽過,考慮推薦患者採冷療療法的醫生更不到 25%。這可能是因對新療法認識不足或缺乏足夠臨床經驗。冷凍療法也尚未統一標準,如最佳冷療溫度、持續時間及施行方法等,都還有待研究釐清。化療時維持適當低溫也非易事,醫護人員需準備更換大量冰袋,都增加操作難度。
雖然冷凍療法仍未成為癌症照護標準,但美國有多間頂尖癌症中心(紐約大學與耶魯大學的乳癌治療中心)開始採用。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更將冷療納入標準建議。更多大型三期臨床實驗開始後,有機會確立最佳冷凍療法規則,幫助更多化療患者,免於神經退化這種惱人的副作用。
(首圖來源:Image by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