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宣布對多國擴大關稅,引發市場震盪與消費者恐慌。儘管經濟學家警告物價上漲將打擊家庭預算,但美國民眾卻掀起一波「搶購潮」,從汽車、家具到洗衣精,能買的先買再說。這種「通膨預期心理」與「焦慮型消費」現象,可能正在逐步改變一般家庭的消費結構。
消費者對「價格即將上漲」的預期,使原本的購買計畫大幅提前,不僅讓零售商店人潮湧現,也刺激部分品類的短期銷售。例如汽車銷售在 3 月出現 11.2% 的增幅。隨著物價劇烈波動、經濟前景不明,專家也警告:若因恐慌而盲目消費,可能對家庭財務構成長期壓力。
先買再說!全美民眾湧入賣場,趕在漲價前搶購日用品與家電
川普政府宣布對多數進口商品加徵至少 10% 的關稅,其中汽車、家居用品與服飾為受衝擊最大的幾個類別。以汽車為例,2024 年新車平均售價約為 5 萬美元,若因關稅上調 5,000 美元,等於每輛車預估成本上升 10%,促使不少消費者在漲價前迅速行動。
根據《ABC 新聞》(ABC News)報導,3 月美國汽車銷售增加 11.2%。來自紐約的學校職員諾埃爾·佩格羅(Noel Peguero)表示,他原本就有購買車用零件、園藝用品和電子產品的打算,得知關稅消息後便立即下手,一週內在這些品項上花了約 3,500 美元,只為避開可能出現的價格上漲。
另外,全美各地賣場人潮上升。芝加哥郊區一對退休夫婦曾考慮慢慢汰換用了 20 年的廚房電器,在得知關稅消息後,他們決定一次購齊爐具、冰箱、微波爐與洗碗機。類似搶購行為也在好市多 (Costco)、沃爾瑪(Walmart)等大型賣場上演。
一位洛杉磯居民表示,他在好市多囤積大量瓶裝水、肥皂與口腔清潔用品,「恐慌讓我產生購買的慾望」。也有民眾坦言,因為經濟壓力大,進入賣場後便難以抑制想囤貨的心情,「我一踏入就開始慌了,只能告訴自己冷靜。」甚至有人因為擔憂支出而失眠,反映出這波搶購背後的焦慮情緒。
消費行為轉向:減少購入實體商品,買更多「服務」
隨著進口商品價格預期上漲,許多消費者可能會減少購買高單價的實體商品,轉而將支出移向當地服務,例如外出用餐、看電影等日常娛樂活動。這類服務業多半仰賴當地勞動力,相對不受關稅衝擊,顯得更具價格優勢。
《彭博社》(Bloomberg)指出,這波行為轉變可被視為 2020 年疫情期間「商品爆買、服務冷淡」現象的逆轉。當時美國民眾因封城減少外出,轉向網購與居家消費,如今則因商品價格飆升而將預算轉往服務支出。例如不再購入高價鞋款或沙發,而將這些預算用於娛樂體驗或休閒活動。
然而,專家也提醒,消費應以財務能力為依歸,避免因恐慌而盲目舉債。消費金融服務公司 Bankrate 資深分析師泰德·羅斯曼(Ted Rossman)指出,若無足夠現金流支撐,不如繼續使用現有汽車、延後非必要的家居升級計畫,避免因短期恐慌造成長期財務風險。
此外,羅斯曼認為現階段供應鏈穩定,無需重演疫情時期的「囤貨潮」。他建議,與其搶購大量生活用品,不如冷靜評估自身需求與能力,因為恐慌性消費往往沒有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