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揭示恆星吞噬行星的真相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17 日 21:46 | 分類 天文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韋伯揭示恆星吞噬行星的真相

韋伯太空望遠鏡最近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新發現,顛覆恆星吞噬行星的理解。原以為恆星膨脹把行星吞入,但新觀測發現,其實是行星軌道縮小,慢慢靠近恆星,直至完全被吞入。研究員表示這種事件非常罕見,但以韋伯近紅外光譜儀(NIRSpec)和中紅外成像光譜儀(MIRI)高解析度觀測,讓我們對行星系統最終命運取得寶貴資料,也許將來地球也會經歷類似過程。

這顆恆星位於銀河系,距離地球約12,000光年,增亮事件正式名稱為ZTF SLRN-2020,最早由帕洛瑪天文台茲威基巡天計畫(Zwicky. Transient Facility)觀測到閃光事件。NASA NEOWISE紅外線望遠鏡資料顯示,早在閃光事件前一年,這顆恆星就在紅外線變亮,可能是產生大量塵埃。2023年初步調查讓研究員相信恆星像太陽,經過數十萬年,逐漸老化膨脹成紅巨星,然後吞掉附近行星。但韋伯新觀測打破這說法,MIRI發現恆星沒有變得那麼亮,也沒有膨脹到能吞掉行星的程度。

▲ 藝術家描繪木星大小行星數百萬年後墜入恆星的想像圖。1. 行星與木星差不多大,繞恆星運行的軌道非常靠近恆星,甚至比水星繞太陽軌道還近。2. 之後行星軌道慢慢縮小並接近恆星,最後碰到恆星大氣層,墜入時被拉扯扭曲。3. 行星被恆星完全吞沒,並將恆星外層氣體吹散。4. 氣體膨脹冷卻,重元素一年後凝結成冷塵埃,靠近恆星處還有一圈分子氣體組成的熱氣體盤。(Source:NASA

研究指出被吞掉行星和木星差不多大,但軌道非常靠近恆星,甚至比水星軌道還近。經過數百萬年,軌道越來越小,離恆星越來越近,最後被吸入。研究員表示行星接觸到恆星大氣層後,那刻起就以更快速度往內掉。當行星撞進恆星,行星會將恆星外層氣體吹散,膨脹冷卻後,氣體重元素一年後凝結成冷塵埃。

研究員原本預估恆星周圍會有不斷擴大的較冷塵埃雲,但韋伯NIRSpec發現更近處有熱氣體圓盤,甚至還能探測到吸積盤某些分子,包括一氧化碳。這些氣體成分讓科學家產生更多疑問,當行星完全被吞入,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這是我們首次親眼觀察到事件過程,希望只是研究開端。將來科學家會以即將啟用的Vera C. Rubin天文台和NASA Nancy Grace Roman太空望遠鏡,繼續尋找這類罕見天文現象。論文刊登於《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本文由 台北天文館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NASA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