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聖誕節,美國人會買不到玩具嗎?《財訊》報導,受通膨、升息、戰爭等導致經濟不確定性因素,讓市場需求本就呈現低迷的玩具產業雪上加霜,全球兩大玩具巨擘美泰兒、孩之寶,2024 年營收都呈現衰退。
需求疲軟,供應鏈苦哈哈
接下來,美國總統川普基於中國對美國實行報復性關稅,又宣布對包含玩具在內的中國產品加徵145%關稅。孩之寶預測,2025年營收將低於華爾街預期,主因就是市場需求疲軟,以及考慮到美國對中國進口產品徵收的關稅。連帶也拖累全球玩具供應鏈,處境更不樂觀。
玩具市場景氣谷底盤旋已經多年,即使新冠疫情全面消退,市場也未如預期迅速恢復。加上中國人力薪資成本攀升,以及美國關稅帶來的成本增加風險,美泰兒、孩之寶也大動作調整產能布局。如2024年美泰兒已關閉一座中國工廠,生產基地分散到印尼、泰國、馬來西亞和墨西哥等其他國家,以確保利潤空間。
過去中國是全球玩具生產大國,美國更是主要外銷市場。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去年美國人購買的玩偶、三輪車、滑板車等玩具,有75%產自中國。2024年廣東玩具出口額為148.11億美元,貢獻全球逾37%「中國製造」玩具。
如今,美泰兒約50%產能、孩之寶仍有約40%產能來自中國,兩大巨擘近期都表態,將分別調降比率至40%和20%,以降低美國關稅政策衝擊。《財訊》指出,從去年至今,中國頻頻傳出因為全球玩具巨頭代工訂單斷崖式砍單,東莞凱山、艾斯納玩具科技、深圳達琦華聲電子等爆出破產、倒閉事件,以及更多玩具廠停止出貨的消息,也突顯中國玩具產業榮景不再。
更令業者憂心的是,各國的關稅政策恐將導致零售價格大幅調漲,進而引發通膨,這將會影響未來家庭可支配支出的配置,非生活必須品的玩具,可能就是優先砍掉的採購項目,從個別企業甚至到整體市場,都陷入難以復甦的泥淖。
盛群、新唐、義隆、松翰、凌通、九齊等台灣MCU廠商都有布局玩具產業,只是比例多寡不同。《財訊》遍訪台灣MCU廠商,發現業者更深層的隱憂在中國MCU業者崛起非常快,壓縮台廠低階市場生存空間,就包含玩具應用。
至於高階市場,幾乎被德州儀器、英飛凌等歐美IDM(整合元件製造商)廠商寡占,美中關稅戰又趨白熱化,中國也對美國產品徵收125%關稅,加上為加速國產化,未來中國品牌商恐優先採用本土生產MCU,台廠MCU市場恐怕陷入四面楚歌窘境。
多方夾擊,壓力層層堆疊
今年第一季,台灣MCU廠商除了家電營收占比較高的盛群,主要受惠於中國家電補貼政策,營收較去年同期有雙位數增長,多數台廠都呈持平或衰退態勢。凌通回應《財訊》提問,美國關稅導致中國玩具廠停止出貨,確實對營運有影響,但因美國關稅政策反覆不定,客戶尚無法確定整體的配套措施。「多數歐美玩具廠商這幾年,陸續有布局中國以外的東南亞地區工廠,凌通會依據客戶的要求,靈活調配產能及出貨。對於今年產業景氣,抱持審慎保守的態度。」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台新投顧分析師觀察,MCU廠商過去兩年庫存去化進度,就是所有IC設計領域最落後,背後關鍵原因就是因為終端需求一直沒有真正好轉,因此庫存消化的進度恐怕要從原本預估的第二季,遞延至下半年。但若下半年電子業景氣仍不明朗,年底可能都不會有回升動能。
因此儘管美國提出關稅豁免90天的緩衝期,短期可預見台灣MCU急單湧進,但台廠都心知肚明,這是下游客戶預支下半年採購需求,好光景恐怕只是曇花一現。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