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暖化又一物種受難,全球灰鯨數量大減逾四成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28 日 10:13 | 分類 環境科學 , 生態保育 , 自然科學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北極暖化又一物種受難,全球灰鯨數量大減逾四成

灰鯨是自然界遷徙距離最長的動物,體型這麼大,但主要食物卻是水中甲殼綱動物,然而北極融冰正在破壞食物鏈,導致灰鯨需要的食物數量大減,愈來愈多繁殖期遷徙到溫暖水域的灰鯨狀況不佳,或遷徙路上死亡。科學家警告,隨著北極難以再恢復往日地貌,灰鯨數量將大幅下滑。

灰鯨在東太平洋或加州的遷徙路線,一般被認為是目前所知哺乳動物中最長的遷徙距離。牠們會在夏末開始從白令海和楚科奇海出發,冬天來臨前到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半島的繁殖區,在順暖水域度冬養育下一代,春天再北上到北極活動,來回的遷徙距離長達 10000~12,500 英里,超過 2 萬公里。

第一批南下的灰鯨通常都是懷孕的母鯨,希望在繁殖區找個好地點生下小灰鯨,以及有一些單獨的雌鯨,希望找到適合的雄性配偶。但科學家過去 50 年來監測東北太平洋族群以來,過去十年持續下降超過 40%

2025 年,下加州冬季繁殖和產犢潟湖,某些地區,雌性鯨魚和幼鯨的數量創有史以來最低,且許多幼鯨都很瘦弱,春天北遷開始後,科學家覺得不妙,死亡率會非常高。

灰鯨頂著飢餓狀態長途遷徙

問題似乎是飢餓。灰鯨在墨西哥的繁殖潟湖和食物豐富的北極淺水區之間穿梭,每年夏天它們都會回到北極補充脂肪,以北極水域的食物為食來增肥,但他們如果沒有吃飽,就南下前往墨西哥繁殖區,他們容易在途中死去,或是無法懷孕或產下幼崽。

今年灰鯨的北遷才剛開始,科學家已經發現許多異常狀況,包括瘦弱的灰鯨被沖上岸,或在不尋常的地方進食,吃通常不吃的東西,甚至有科學家發現灰鯨試圖從貧瘠的沙地獲取食物,因太餓了。

融冰影響海底生態

海冰是鯨魚盛宴,北極夏季全天都有燦爛的陽光,海冰底部生長藻類,藻類繁殖、死亡,沉落到海底,為細小的沉積物提供養分,為兩棲動物的生長提供理想的條件。鯨魚透過鯨鬚過濾攝入海底微小富含脂肪的甲殼類動物,但融化的海冰改變一切。

海冰減少,藻類可以生長的表面就減少。此外,產生的藻類也無法到達海底,因為海冰減少,讓更多陽光穿透水柱,促進藻類的生長,而藻類又被浮游動物吃掉,使得鯨魚和其他動物賴以生存的食物變得非常少。海冰消退創造更多的開闊水域,水流沖走甲殼類動物賴以生存的細小沉積物,這種種變化加起來,就導致食物網的全面轉變。

灰鯨數量愈來愈少

原本科學家認為融化的海冰可能對鯨魚有利,因為鯨魚可以更早到達覓食地。但事實並非如此,科學家沒有想到冰和鯨魚所需食物的生長之間,也存在密切關係。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 (NOAA) 報告顯示,2016~2023 年灰鯨數量下降 46%,只有 14,526 隻,今年最終統計結果會更低。與任何動物一樣,灰鯨的生物學依賴環境,一個可以休息、繁殖和覓食的地方,全球暖化下,很少有地方像北極發生如此快速變化,以後的北極無法像十年前養活那麼多灰鯨。

(首圖來源:Flickr/Oregon State Un CC BY 2.0)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