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商務部於 4 月 14 日依據《貿易擴展法》第 232 條款啟動半導體及相關製造設備的國家安全調查,被視為加徵關稅的前奏。
美中科技供應鏈脫鉤?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更直言,半導體關稅將在「兩個月內」實施,顯示調查程序可能加速。此次調查範圍相當廣泛,不僅涵蓋矽晶圓、晶片製造設備等上游關鍵材料與技術,也包括各類內含半導體元件的下游產品。
啟動調查的重點在於評估「提升國內半導體產能的可行性」,以降低對進口晶片及相關零組件的依賴,同時考量是否需要透過加徵關稅等額外貿易措施,以加強國家安全防護。
美國將加強對進口半導體及設備的審查與限制,若調查結果認定半導體及設備進口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美方可能會加徵關稅、設限,甚至禁止特定來源的產品進口。此外,也加速美國本土半導體產業鏈建設。232條款啟動調查之所以被視為可能採取貿易壁壘措施的序幕,是因為中國可能會針對美國科技產品祭出反制措施,進一步升高雙方科技供應鏈的脫鉤。
產業鏈重組 vs. 供應鏈安全?
在《232條款》調查推動下,美國正式將半導體列為國家安全的核心戰略資產,並以此為依據,可能對進口相關產品加徵關稅或採取限制措施。這不僅代表美國在全球半導體競爭中態度的轉變,也加速了中美兩國在高科技領域的「產業鏈重組」與「供應鏈安全」競賽。
美國方面,為了降低對外部尤其是中國供應鏈的依賴,正在積極推動本土化製造,包括吸引台積電、三星等大廠赴美設廠,並同步強化與盟友如日本、韓國、歐洲的技術合作,可能試圖重建一條「可信任夥伴」主導的晶片供應鏈。
中國方面,則在面對美國封鎖與潛在新增關稅壓力下,加快半導體國產化、自主製造的步伐。從矽晶圓、光刻機到先進製程技術,中國大力投入資金與政策支援,企圖縮短與國際領先水準的差距,同時建立內循環式的供應網絡,減緩對美日技術的依賴。
美國主導 vs. 中國自主?
本次調查將增強半導體領域的「安全化」趨勢,促使各地在技術自主與經濟效率間進行權衡。短期內,關稅與供應鏈重組可能推升晶片價格;長期來看,地緣政治邏輯將持續主導政策產業,這樣的情況下,未來半導體供應鏈是否形成「美國主導」與「中國自主」的局面,倘若如此,可能導致重複投資與技術標準的消耗等問題衍生。
如果美國限制部分半導體及設備進口,將打亂全球供應鏈,尤其是高階製造設備可能供應受限,影響全世界的晶片生產。供應鏈的不確定性會讓科技業者、汽車業、消費電子業都提前囤貨,導致價格波動。其相關企業(無論美國本土或國際公司)可能會重新評估供應鏈布局,開始多元化生產基地以分散風險。
筆者認為,對中國而言,面對潛在的新一輪關稅壓力及技術封鎖,勢必將加速自研晶片與去美化進程。但短期內要完全擺脫對美國或其盟友技術的依賴,仍面臨一定難度。至於美國,儘管擁有強大的設計與研發優勢,如何補齊先進製造的短板,以及在產業鏈重組過程中保持成本競爭力,同樣考驗重重。
- U.S. announces probe into chip, electronics imports, paving the way for new tariffs
- 半導體豁免羅生門,不設上限的232關稅要來了嗎?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