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抗拒到依賴:美國觀眾為何開始靠字幕「讀」影集?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5 月 03 日 0:00 | 分類 數位內容 , 網路 , 電子娛樂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從抗拒到依賴:美國觀眾為何開始靠字幕「讀」影集?

有個在美國賓州的麥克曼家庭,家裡到處都是電視機。傑森‧麥克曼表示:「我們家大概有 10 台電視。」而且還強調只要電視開著、字幕就一定開著。使用字幕這對於他們而言早已是日常,而他們並非特例。根據 CBS News 近期的一項調查,超過一半的美國觀眾看電視時會開啟字幕──其中 21% 為部分時間、而 34% 則始終都使用字幕觀看影片──美國的年輕族群尤其傾向如此。

上述採訪是來自於 CBS 為了 Netflix 推行純對話字幕而做的報導──原本在美國,字幕主要是外語片或聽障人士服務的觀影輔助、美國人大多數沒有使用字幕的習慣,但如今字幕在英語系觀眾中蔚為風潮,就連 Netflix 也在美國上了「純英語對話字幕」功能,專為那些即使聆聽英語沒問題、也喜歡開字幕的美國觀眾而設計。在過往電視、電影都不習慣有字幕的美國影視市場來說,有些狀況似乎悄悄地在改變。

Netflix 純對話字幕的誕生

以往 Netflix 提供的英文字幕主要是「隱藏式字幕」,主要是供失聰或重聽者使用,這類字幕除了角色對白之外,還包含說話者姓名和音效描述,例如「(手機振動)」「(激昂的音樂響起)」等。對許多聽力正常但喜愛字幕的觀眾而言,這些附加說明有時反而成為干擾。新的純對話字幕正是為此應運而生─它僅保留角色講出的對白文字,不再出現音效提示或說話者資訊。換言之,觀眾現在可以選擇一種「只有字幕,沒有旁白式註解」的字幕體驗。

Netflix 透露,目前這項功能優先支援新的 Netflix 原創作品(首波支援的是熱門影集〈安眠書店〉第五季)。Netflix 發言人表示,未來將把純對話字幕拓展到更多既有的節目以及其他語言版本。這項變革並非心血來潮,而是有明確的用戶需求做支撐。Netflix 的資料顯示,在美國,「將近一半的觀看時數」是開啟著字幕或隱藏式字幕進行的。換言之,美國觀眾花在看字幕內容上的時間接近 50%。另一項統計也印證了這個現象:CBS 的一項民調發現,全美約有一半的民眾表示,他們在觀賞影片時會使用字幕。正因如此,Netflix 此番推出純對話字幕,被視為是對觀眾習慣演進的回應──讓那些不需要音效提示的字幕愛好者有了更清爽的選項。

值得一提的是,Netflix並非首次在字幕體驗上投入心力。就在本月稍早,Netflix 已擴大字幕與配音語言的選擇範圍,允許用戶突破地區限制,從多達 30 種語言中自由選擇字幕或配音。如今再加上純對話字幕功能,顯示 Netflix 一方面關注全球不同語言觀眾的需求,同時也看見了英語母語觀眾對字幕呈現形式的特殊偏好。

年輕一代的「字幕潮」

「字幕狂熱」在美國並非少數人的怪癖,而已經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民調機構 YouGov 於 2023 年進行的一項全國調查顯示,多達 66% 的美國受訪者 表示至少會偶爾在觀看自己聽得懂語言的電視節目時開啟字幕。其中 13% 的人每次都開、17% 是「大多數時候」開、15%「有時候」開、21%「很少」開;只有 34% 的受訪者聲稱從不使用字幕。這意味著超過六成的美國觀眾已經養成了在母語內容上看字幕的習慣。

更引人注目的是世代差異。年輕觀眾對字幕的偏愛遠高於年長族群。YouGov 的數據顯示,在 18 至 29 歲的美國年輕人中,高達 63% 的人偏好觀看電視時開著字幕。30 至 44 歲族群的這一比例降至 37%,而 45 至 64 歲與 65 歲以上則僅有 29% 和 30% 左右。換言之,半數以上的年輕族群已把看字幕當成常態,相較之下年長世代只有約三成左右有人這樣做;開字幕特別盛行於年輕族群,年輕世代自幼習慣於數位影音和串流平台,他們對在螢幕上同時獲取多重資訊的適應度更高,對字幕的排斥感也相對較低。

傳統上「字幕」(subtitles)一詞意指外語翻譯字幕,但如今美國觀眾口中的字幕往往指的就是同語言的隱藏式字幕。隨著這種語義轉變,字幕不再被視為僅服務於聽障人士或外語片,而是一種提升觀影體驗的工具。數年前,韓國電影〈寄生上流〉(Parasite)導演奉俊昊在奧斯卡致詞中提到「當你克服那一道一英吋高的字幕障礙,你將看到更多精彩的電影」。如今看來,美國年輕觀眾似乎早已跨過這道障礙,不論內容語言為何,都樂於打開字幕欣賞影片。

▲ 年輕人開啟字幕的比例遠高於 30 歲以上的觀看者。(Source:yougov

為什麼聽得懂也要看字幕?

對許多美國觀眾而言,即使影片語言是英語,他們仍選擇開啟字幕,背後有各種原因。根據 YouGov 的調查,在使用字幕的美國受訪者中,提升理解力是首要原因之一:40% 的人表示字幕讓他們更容易掌握劇情細節。同樣有 40% 的人指出,字幕有助於他們聽懂不同口音的英語對白。美國影視作品中各國演員日益增多,從英國腔調、美國各地口音,到其他英語系國家的獨特發音,字幕成了理解發音差異的利器。正如一位觀眾 Joanne 所說:「我喜歡看一些英國懸疑影集,但有時他們的對白真的很難聽懂」。透過字幕,她才能確保不錯過任何關鍵內容。

環境因素也是關鍵考量之一:33% 的受訪者指出周遭環境嘈雜是他們開字幕的原因。現代家庭中,同住者的活動、寵物聲響、鄰里雜音都可能干擾觀看。開頭的麥克曼家庭就是典型例子,傑森認為「鸚鵡會尖叫,小孩子在旁邊鬧,家裡有點像馬戲團」──嘈雜的環境讓人難以專心聽電視,所以乾脆全程開字幕。其妻瑪麗琳也表示「我發現我總是漏聽一些內容,有了字幕之後,一切都容易很多。」字幕在這種情況下猶如救星,確保觀眾在嘈雜環境中不會錯過劇情。甚至有年輕觀眾把字幕當作偷偷追劇的妙招:一位名叫瑞安娜(Reanna)的觀眾笑言,孩提時代她曾「把電視聲音調到靜音,然後打開字幕,這樣就能在睡前偷看 YouTube 影片而不被發現!」顯然,字幕對於深夜不便外放聲音或周遭需要安靜的場合,也提供了便利。

對白越來越難聽清楚?

觀眾對字幕需求暴增,從另一個角度凸顯出演藝製作和播放環境的變遷與不足。不少美國觀眾訴苦,現在的影片對白彷彿含糊不清、難以辨識。紐約時報指出,許多觀眾在串流平台上覺得對白難以聽清,原因在於串流內容的聲音為了適應電視機和手機等廉價喇叭進行了壓縮處理,犧牲了對白清晰度(當然壓縮代表成本降低)。現代超薄電視通常內建小型揚聲器,但揚聲器朝向機背發聲,導致音訊細節尤其是人聲部分容易淹沒在環境聲音中。很多人即便把音量調高,仍然漏掉關鍵對話,只好藉助字幕來輔助理解。

除了播放設備的局限,影音製作本身也讓對白變得更難以捕捉。奧斯卡獎得主音效工程師湯姆·弗萊希曼(Tom Fleischman)指出,如今影片中讓對白保持清晰、是項愈發棘手的任務。早年在傳統電影時代,現場錄音通常只使用一支吊頂麥克風,演員在舞台訓練中必須練就讓觀眾聽清台詞的本領。然而隨著領夾式麥克風的廣泛運用,表演風格也隨之改變──演員越來越多地以呢喃細語的方式傳達情感。弗萊希曼指出,「現在有很多耳語般的表演」,這種趨勢雖增添了表演的真實感,卻也使得台詞聲音更容易被背景音效吞沒。

▲ 使用字幕的主因是「加強理解」。(Source:yougov

同時,數位錄音和後製技術的進步讓影片聲音軌道數量呈現爆炸式成長,一部現代影集或電影可能同時疊加了數百條聲音軌──音樂、環境聲、特效聲層層覆蓋。在如此豐富的聲音元素中,混音師必須費勁心思才能讓人物對白脫穎而出。弗萊施曼坦言,在當前內容爆發的時代,製作時間和預算往往不足。「你不得不減少細節工作……很難有時間確保每個單字都清楚可辨」,他甚至承認,自己有時交出的最終混音檔案中,就有部分對白觀眾肯定聽不清楚。

除了技術與製作上的限制,有些導演有意讓對白不那麼清晰可辨。例如大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作品素以對白難懂聞名:〈奧本海默〉、〈敦克爾克〉、〈天能〉等片中的人物對話常被音效蓋過。諾蘭曾表示,他有時喜歡把對白當成聲音設計的一部分來使用,而不刻意突出講話內容。這種創作理念雖然藝術性十足,卻讓許多觀眾戲稱「看諾蘭的電影最好打開字幕」。當創作者本身不以台詞傳達訊息為優先時,觀眾為了抓住劇情細節,只能選擇求助字幕這個外掛工具。

綜合來看,硬體設備、製作風格與技術取捨等多重因素,都造成了現代影視作品「聽清對白」的不易──導致觀眾不得不紛紛成了低頭讀字的「字幕依賴症」患者。對於串流業者而言,字幕熱潮同時也是一個可以加強用戶體驗的契機,Netflix 在美國推出純對話字幕、正是增進觀影滿意度的一種嘗試。在 AI 辨識正在發展的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串流服務提供「對白強化」的音訊設定、或是更智能的字幕選項,讓字幕根據需要自動開關、甚至分析哪些場景對白特別難懂時主動呈現字幕。換句話說,除了觀看不同母語的影片外,現代已經有眾多除了語言以外的原因、讓觀眾開始習慣使用字幕,對許多人來說,字幕已成為提升觀影體驗不可或缺的一環。

(首圖來源:Netflix)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