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中世紀曾沉迷將鉛變成黃金的煉金術製金(chrysopoeia)技術,但這股潮流迅速衰落。煉金術士只是未見過粒子對撞機,根據新論文,科學家發現大型強子對撞機在 2015~2018 年運行期間以接近光速撞擊鉛原子時,曾產生約 860 億個金原子核。
鉛密度與黃金密度相似,但後者比前者稀有許多,因此將不起眼的重金屬鉛轉換為貴金屬金,是中世紀一群煉金術士為之瘋狂的夢想;一段時間後,人們懂了鉛和金明顯是不同化學元素,任何化學方法都無法將鉛變成黃金,煉金術隨即於歷史中沉寂。
隨著 20 世紀核物理學掀起新曙光,人們又發現以粒子對撞機撞擊中子或質子束,重元素能自然透過放射性衰變轉變為其他元素,有助理解自然界基本定律並尋找新粒子,推動物理學進展。
元素週期表上鉛和金只相隔幾個位置,金具有 79 個質子,鉛有 82 個,本質來說只要從鉛原子內踢出一些質子(再加上一些中子)就能獲得金原子,粒子對撞機能做到嗎?實際上這過程不簡單,由多個夸克組成的質子、中子被強核力緊束縛在原子核內,想從核中剝奪質子需極巨大能量,簡而言之極度耗能,就成本與效率而言,想要黃金,去挖礦山比較快。
粒子對撞機建造目的不是為了煉金,但最近一篇新研究分析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在 2015~2018 年運行期間數據,發現對撞機曾在高速撞擊鉛原子過程產生約 860 億個金原子核。

▲ LHC 大型離子對撞機實驗(ALICE)。
從鉛核發出的電磁場特別強,此外鉛核在 LHC 內高速傳播會短暫產生光子脈衝,觸發一個稱為電磁解離(electromagnetic dissociation)的過程,光子與核相互作用引起內部結構振盪,從而導致少量中子和質子彈出,有機會產生金核、鉈核(帶 123 個中子和 81 個質子)、汞核(帶 121 個中子和 80 個質子)。
LHC 大型離子對撞機實驗(ALICE)團隊利用 ZDC 熱量計,量化鉛核高速撞擊過程產生多少金、鉈、汞核,表明金原子核產生頻率遠低於鉈或汞,但最大速率約每秒 89,000 個。
當然,鉛核衰變過程出現的金原子僅曇花一現,下一刻它們就變成單質子、中子或其他粒子,「煉金術」畢竟只存於眨眼間,不會成為日常。
新論文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C》期刊。
- World’s largest atom smasher turned lead into gold — and then destroyed it in an instant
- Scientists Witness Lead Literally Turn Into Gold in The Large Hadron Collider
- Physicists turn lead into gold — for a fraction of a second
- ALICE detects the conversion of lead into gold at the LHC
(圖片來源:歐洲核子研究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