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文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類似地球但質量更大的超級地球(super-Earth)可能比先前認為更普遍。團隊微重力透鏡事件發現一顆軌道距離與木星相當的超級地球,質量介於地球與海王星中間,是首次如此遠離恆星軌道發現這類行星。超級地球通常指系外行星質量,而非表面條件或適居性,但細節知之甚少,儘管如此,這研究可能有助揭開銀河系行星形成和分布的神祕面紗。
研究員用韓國KMTNet觀測網數據,分析大量行星與母恆星質量比,發現超級地球不僅靠近母恆星短週期軌道,也可能在更遠地方,軌道週期更類似太陽系氣態巨行星。新發現挑戰之前認為超級地球主要靠近恆星的觀點,但銀河系約三分之一恆星可能有一顆類似木星軌道的超級地球,代表這類行星非常常見,遠超過太陽系狀況。
▲ 超級地球相對氣態巨行星示意圖。(Source:Center for Astrophysics | Harvard & Smithsonian)
這項研究藉微重力透鏡效應,亦即當一質量大天體(如行星)通過背景恆星前方,重力會使背景恆星光線彎曲放大,使亮度短暫增加,可能持續幾分鐘或幾個月,取決於排列狀況。微重力透鏡事件很少見,只有小部分已知系外行星以這種方式探測到,但非常適合發現距離恆星較遠的系外行星,因難用其他方法觀測到。雖然以前研究顯示恆星可在相對緊密軌道容納各種大小系外行星,但新研究指出,這些行星系統外圍區域也有類似行星多樣性和豐富性。
新研究提供新證據,支持超級地球在銀河系有很多的觀點,並對行星形成和分布理論提出新挑戰。將來研究將探索行星性質,並尋找可能適合生命的條件。此研究不僅擴展對超級地球分布的理解,還為將來尋找類地行星和潛在生命提供新方向。論文發表於《Science》期刊。